預防皮膚癌 — 滑雪也記得要防曬
【本文獲《癌症資訊網》授權轉載】
自從香港出入境的防疫政策放寬,再遇上聖誕和新年的長假期,身邊的朋友同事能外遊的都出遊了。前天跟一位剛從北海道滑雪回來的好友相聚。她來到餐廳扭扭擰擰才肯脫下口罩,我忍不住驚呼:「你發生咩事呀?下半塊面又紅又黑,成個加勒比海盜咁款!」
「好彩香港仲要戴口罩,唔係我都唔知點見人。你唔係都去完泰國咩?點解完全無曬黑嘅?」
「我勁搽防曬架嘛… 等等先,你唔好話我知你無用防曬就走去滑雪呀?」
「我有戴護目鏡同面罩架!」
「… 所以咪出事囉…」
無論去泰國同陽光玩遊戲,還是去日本滑雪,大家都緊記要做足防曬措施,不僅是防止曬黑防雀斑,更重要是預防皮膚癌!根據香港癌症統計中心發表的2020年數據,皮膚癌位列香港十大癌症第九位,每年約有一千個新症。皮膚癌的主要成因是長期暴露於紫外光照射。過份吸取紫外線會使皮膚通紅和灼熱疼痛,然後脫皮,甚至傷及皮膚的基因形成基因突變,令細胞失控增長,釀成皮膚癌。大部分人都意識到夏天玩戶外活動、去沙灘曬太陽需要做足防曬措施,卻往往忽略冬天滑雪都要預防紫外光的襲擊。事實上,位處高山的滑雪場所接觸到的紫外光較平地路面更強,而雪地裏反光到全身的紫外線比直射在臉上的陽光更傷皮膚,甚至可以是海邊的三倍!滑雪裝備中的護目鏡也許有防曬功能,但不完全有。擋風的面罩更是不能保護下半臉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因此防曬霜的角色是無可取代的。
紫外線(UV)分A和B兩種。UVA 穿透力高,可穿透雲層、玻璃進入室內、皮膚深層活化黑色素細胞,會造成曬黑。UVB則會被雲層遮擋,但能量較強,可引起曬傷、皮膚紅腫、脫皮、起水泡和皮膚癌病變的可能性。選購防曬霜時大家需留意其SPF 指數和PA值。SPF 是針對UVB 的防曬指數,代表「延後」皮膚曬紅曬傷的時間。例如沒搽防曬霜的皮膚在10分鐘後就曬紅了,搽了的在300分鐘後才曬紅,那麼這支防曬霜的SPF指數就是300/ 10= 30 。PA是對抗UVA的防曬指標,計算方法與SPF相近,PA+代表需要二至四倍時間令皮膚曬黑,PA++代表四至八倍時間,如此類推。日常外出選用SPF30、PA++防曬產品已可,戶外運動包括滑雪則建議使用SPF50或以上的防曬霜。最重要是搽足夠分量,流汗後補搽,而不必盲目追求高SPF和PA值。
雖然皮膚癌的致命率比一般癌症為低,但近年在香港的新症數目有上升趨勢。大家去外遊時記得要好好護膚,萬一曬傷了,可以用濕潤的面膜紙輕敷在曬傷部位,再搽含有氧化鋅(zinc oxide)成分的嬰兒護膚霜,可達到舒緩和修復作用。在皮膚完全康復之前,切記避免再次暴露於陽光之下。若果已嚴重曬傷至起水泡和皮膚劇痛,那就要趕快向專科醫生求診了。
文:黎逸玲醫生(外科專科、香港大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