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杜絕壓瘡 預防病人躺著中招
撰文:基督教聯合醫院造口及傷口護理科
躺著也中招?對於長期躺臥床上而沒有得到妥善照顧的病人,身體部位長期受壓,會影響血液供應,皮膚、肌肉甚至深層組織潰瘍或壞死,即壓力性損傷,亦俗稱「壓瘡」,嚴重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
58歲的張先生10年前因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要以電動輪椅代步,由於長期坐著加上姿勢不良,使其坐骨位置出現壓力性損傷,但張先生卻因下身沒有知覺而不多加理會,最終導致傷口惡化及受細菌感染,到醫院求診時傷口深可見骨,需即時入院接受傷口清創手術,刮走傷口腐肉及壞死組織。
壓力性損傷一般可分為一至四級,以第四級最為嚴重,張先生個案就屬於第四級;亦有深部組織壓力性損傷或出現無法分級的情況,需要將腐肉清除後才可以判斷級別。
出現壓瘡有很多因素,如年老虛弱、營養不良、失禁、活動能力受限制等,對於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需坐著的人特別容易患上壓瘡。最常產生壓瘡的部位為骨頭突出較明顯的部位,以及身體主要承重位置,如髖骨、骶骨(尾龍骨)、枕骨、肩胛骨、腳踝、腳踭等。
醫生護士處理壓瘡時,會先清洗傷口,同時評估傷口的大小、深度、滲液等,再按臨床情況決定治療方向,包括使用合適的敷料處理傷口,嚴重時或需要進行清創手術除去壞死組織。當然,及後需要減少傷口持續受壓,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導致傷口繼續惡化。
壓瘡「易請難送」 預防勝於治療
要預防壓瘡,建議照顧者可以參考以下護理小貼士:
1. 定時翻身或轉換體位
協助長期臥床病人,約每二至四小時轉身一次,側身及仰臥交替,並需保護腳踭避免受壓。需長時間坐著的人,應選擇高度合適的靠背座椅,並保持髖關節、膝關節及腳踭成直角,目的是讓身體得到適當支持及平均分佈體重,以防身體跣滑或某部位受壓不均,最好每一至兩小時協助病人轉換坐姿一次,以免局部皮膚長期受壓而引致壓瘡。
2. 保持皮膚清潔乾爽
清潔皮膚時應使用性質溫和的肥皂或沐浴露,輕柔印乾皮膚,切勿用力擦拭。失禁者要勤換尿片及沾濕的衣物床單,清潔時要注意皮膚皺摺位,以保持皮膚清潔及乾爽,同時塗上適量潤膚膏,避免皮膚因乾燥而破損。
3. 使用輔助工具減壓
若長期臥床、坐著或已有壓瘡的人士可使用減壓器材,如氣墊床褥、減壓坐墊、枕頭、足踝保護套等,以分散或減低受壓部位的壓力。
照顧者亦應該留意病人皮膚狀況,特別是骨骼突出處,一旦發現皮膚持續發紅、發燙或出現水泡等初期壓力性損傷的徵狀,應增加轉換體位次數,避免皮膚持續受壓,如徵狀未有減退或情況轉差,應盡快向醫護人員尋求協助。
「壓力性損傷預防日」籲提高警覺
每年11月第三個星期四是全球「壓力性損傷預防日」,基督教聯合醫院造口及傷口護理科團隊舉辦主題展覽,亦特別設計小遊戲,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加強同事以至公眾對壓力性損傷的認識及關注。要防患於未然,為病人進行簡單的翻身動作,加上細心觀察、皮膚護理和運用專業的輔助工具,病人的生活質素便可提升,照顧者的壓力亦得以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