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跑完工後中華白海豚數量再跌 去年全港餘34條 8年削近半 環團:西北大嶼海域「好靜」|Yahoo

【Yahoo 新聞報道】耗資千億元的三跑系統正式啟用,機管局的監察報告曾稱工程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僅屬「暫時及可逆轉」,但根據漁護署最新公佈的監察數據,去年全港僅餘34條中華白海豚,徘徊歷年第二低位。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形容,三跑完工後有關海域「好靜好靜」,未見海豚數量有恢復跡象。加上未來陸續有填海工程,預料海豚數量回升機會不大。

三跑工程在2016年動工,至2021年大部分的海洋工程已經完成,2022年第三跑道啟用,而整套三跑系統則上月28日正式全面啟用。根據漁護署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數字持續下跌,由2015年未動工時65條,到2018年跌至最低僅32條,而2022年三跑道啟用當年有34條海豚,最新公布2023年數據是34條,並列歷年第二低(見表)。

三跑填海工程在2021年大致完成,2023年香港海豚數目僅34條,是有紀錄第二低,有環團指未見海豚恢復跡象。(相片:機管局)
三跑填海工程在2021年大致完成,2023年香港海豚數目僅34條,是有紀錄第二低,有環團指未見海豚恢復跡象。(相片:機管局)
近年在香港棲息中華白海豚總數統計(資料來源:漁護署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
近年在香港棲息中華白海豚總數統計(資料來源:漁護署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

漁護署報告:西北大嶼白海豚幾乎全部消失

近年大嶼山大興土木,東北海域情況一般反映港珠澳大橋的影響,西北則反映三跑的影響。漁護署的監察報告會計算在不同海域的海豚數量,2023年全港有34條中華白海豚,當中大嶼山西海域佔21條,其次是大嶼西南海域有9條,大嶼西北海域則有4條,而大嶼東北海域已經連續8年錄得0條中華白海豚。2023年的報告形容,整個西北大嶼山調查區的中華白海豚幾乎全部消失(they have mostly disappeared from the entire NWL survey area)。

三跑工程本身亦有監測海豚情況,機管局委託Mott MacDonald Hong Kong Limited執行環境監察與審核工作,定期發表「環境監察及審核報告」,在2022年報告估計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有35條,而2023年報告則指回升至40條。報告形容這可能是海豚數量恢復的開始(indicative of the beginnings of a recovery),強調工程影響是暫時的、可逆的(temporary and reversible);又引述先前的研究,表明工程完成後海豚數量有望在長期內恢復。

在北大嶼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持續在低位,漁護署2023年報告指在西北大嶼海域僅餘4條海豚,東北大嶼海域更是連續8年「清零」。 相片:香港海豚保肯學會
在北大嶼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持續在低位,漁護署2023年報告指在西北大嶼海域僅餘4條海豚,東北大嶼海域更是連續8年「清零」。 相片:香港海豚保肯學會
2022年7月8日,首架商業航班降落在機場三跑道。(相片:機管局)
2022年7月8日,首架商業航班降落在機場三跑道。(相片:機管局)
三跑附近大嶼山海域海豚數量表
三跑附近大嶼山海域海豚數量表

環團:三跑填海完工後海豚活動「仲靜過以前」

不過,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指,自三跑填海工程完工後,未見海豚數量有恢復跡象,「(海豚活動)依然係好靜,甚至仲靜過以前,西北大嶼山海域都係維持好靜好靜。」她引用2021至22年漁護署在該海域進行的聲學調查報告,一年365日當中,位於大嶼山北面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只有8日確認到白海豚出沒等跡象,合共僅為時13分鐘。相比之下,在大嶼山西面海域的大澳雞翼角,每日都錄得海豚出沒。

她預計中華白海豚數量回升機會不大,因港府仍在推進龍鼓灘145公頃填海,料影響附近有海豚棲息的沙洲龍鼓洲海岸公園,「你好難同一時間等保護區有返海豚、環境會改善;但係另一邊廂你就喺隔離填海,加好多船喺附近(施工),造好多噪音和污染。」

至於交椅洲(明日大嶼)1,000公頃填海計劃,她指一旦工程推展,勢影響當地水域棲息的江豚,大量工程船將駛經大嶼山周邊海域,「翻起泥沙會令水質差咗,含氧量低咗,啲魚難咗生存,冇嘢食海豚比較難生存。」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憂慮,龍鼓灘填海和人工島填海工程令海豚難以恢復,圖為海豚正在捕食。 (相片: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憂慮,龍鼓灘填海和人工島填海工程令海豚難以恢復,圖為海豚正在捕食。 (相片: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港府計劃「明日大嶼」的人工島填海工程,所在的海域不是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但環團憂慮大量工程船會駛經大嶼山周邊海域,影響海豚的生境。
港府計劃「明日大嶼」的人工島填海工程,所在的海域不是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但環團憂慮大量工程船會駛經大嶼山周邊海域,影響海豚的生境。

環團質疑海岸公園補救效用不彰

雖然港府曾設立海岸公園作補償措施,但麥希汶續分析,此舉對恢復海豚數量的作用成疑,例如為補償港珠澳大橋工程而設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曾是海豚熱點,在2011年工程未開展前錄得11條白海豚,但保護區由2016年起生效至今,連續8年當地白海豚數量皆為零。其他補償措施如放魚苗、減少漁業活動,「呢啲唔係話冇發生,只不過大環境咁樣被摧殘之下,呢啲小修小補不能夠解決海豚燃眉之急。」

至於今年為了補償三跑而設的「北大嶼海岸公園」,麥指該處雖是海豚移動走廊,但海豚近年疑因三跑工程影響,逐漸不在該海域出沒,未來是否回歸亦成疑。她認為要復育海豚,首要是停止海豚棲息地的填海工程,否則只會惡化。其次應主動擴大有效的海豚保護區,而現有保護區只覆蓋約3成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範圍。

港府今年成立北大嶼海岸公園,串連鄰近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與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形成總面積逾4500公頃的保護區網絡。(相片:漁護署網站)
港府今年成立北大嶼海岸公園,串連鄰近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與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形成總面積逾4500公頃的保護區網絡。(相片:漁護署網站)

機管局回覆《Yahoo新聞》時稱,將於三跑項目完成及北大嶼海岸公園設立後的首六年內(即2025至2030年),監察大嶼山東北和西北調查區的中華白海豚整體數量和密度,並與三跑道系統施工前的數據比較,加以分析和研究,利用可量化指標評估中華白海豚在北大嶼山水域回升的情況;局方已根據環評報告及環境許可證進行多項緩解措施,亦在大嶼山水域進行多個海洋生態及漁業提升項目,當中包括安裝生態海堤、敷設人工魚礁先導計劃等。生態監察結果顯示有關項鉬有助提升生物多樣性及漁業資源,機管局現正在機場西面水域擴展相關措施,亦正制定全面性生態監察計劃以評估效果。

機管局表示,明年起至2030年期間監察大嶼山東北和西北調查區的中華白海豚整體數目和密度。 (相片:機管局)
機管局表示,明年起至2030年期間監察大嶼山東北和西北調查區的中華白海豚整體數目和密度。 (相片:機管局)

漁護署指白海豚確有「轉移」水域 工程影響僅屬臨時

漁護署回覆《Yahoo新聞》時指,中華白海豚在香港水域的「使用模式」近年出現變化,部分海豚的生活範圍由大嶼山北面(包括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一帶)轉移至西面及西南面水域或內地水域。不過署方近年開展水底聲音監察等調查,仍於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和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等水域記錄得中華白海豚的活動。

署方認為如三跑項目的核准環評報告所預測,儘管中華白海豚有可能因附近工程所造成的臨時影響而改變活動範圍,隨着填海及海上工程大致完成,工程對海豚棲息地的影響將逐漸減弱,中華白海豚長遠而言將會恢復使用有關水域。

至於上月設立北大嶼海岸公園。署方已安排高速船更改航道和限制航速,該海岸公園串連鄰近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與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在北大嶼水域形成總面積超過4500公頃的相連海洋保護區網絡;亦毗連廣東省的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銜接香港與內地的海洋保護區,保育「連通」中華白海豚核心棲息地的要道,「更好地保護中華白海豚」。

三跑的跑道鋪設工程在2021年竣工,漁護署認為工跑工程對海豚棲息地的影響將逐漸減弱。 (相片:機管局)
三跑的跑道鋪設工程在2021年竣工,漁護署認為工跑工程對海豚棲息地的影響將逐漸減弱。 (相片:機管局)

漁護署保育中華白海豚及促進其在本港水域存活的措施:

1. 密切監察中華白海豚在本港水域的出沒及分布情況

2. 就附近沿岸發展計劃的環境影響評估訂明嚴格規定,確保妥善處理工程對海豚的潛在影響

3. 實施海洋資源及漁業管理措施,讓有關資源可持續及健康繁衍,令中華白海豚有充足的食物

4. .舉辦教育及宣傳計劃,以提高市民對保育中華白海豚的意識和知識

5. 正與內地相關部門進行商討,期望設立粵港中華白海豚保護平台

資料來源:漁護署回覆《Yahoo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