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日|27 歲男心臟衰竭一度命危 獲贈心臟重生 「會與捐贈者一起活好一些」

「原來沖到涼,可以由頭淋到尾,係可以咁爽。」一個簡單的自理習慣,在心臟移植受贈者 Marco 眼中,彌足珍貴。三年前,Marco 因心臟衰竭,要換上人工心,機器要把電線駁出體外,令身上有道無法痊癒的傷口。因此他不能沖澡,只能每日抹身。輪候到心臟移植,術後復原首件事,是洗澡,「我都覺得醜怪,那刻哭了出來,原來我都仲有機會咁樣沖涼。」

2023 年一度有大量市民取消器官捐贈登記,Marco 稱理解市民的想法,並指沒有人有義務捐贈器官,坦言自己也是在受過他人恩惠後,才登記器官捐贈。他認為,不可能硬性要求他人捐贈器官,但希望能透過呼籲,「等其他人好似我咁重獲新生。」

三年前,Marco 因心臟衰竭,要換上人工心。
術後醒來,Marco形容,呼吸前所未有般順暢。

29 歲的 Marco 是一名設計師,頂著圓框眼鏡、腳踏休閒球鞋的他,驟眼看就是個平凡,愛好運動的男人。大約 10 年前,Marco 在踢球中途心臟驟停,需裝上心臟起搏器,但之後他仍如常運動、上班。

不過到 2021 年,27 歲的他突然氣喘、四肢乏力,連睡覺與洗澡都呼吸不順。他到急症室求診時昏迷,被確診心肌炎引發的心臟衰竭。

其主診醫生、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生黃加霖憶述,Marco 發病時間短,情況急劇變差,「很短時間就進出了兩次深切治療部,要用體外人工心肺維持心臟機能,情況相當危急。」兩個月內,黃加霖便決定為他安裝人工心,Marco 亦排上心臟移植的輪候名單。

形容自己是「太空人」 靠「太空船」才能存活

Marco 以「太空人」與「太空船」比喻他與人工心的關係。他就如太空人,要靠太空艙內的氧氣才可存活。人工心由一條電線駁出體外,連接的控制器及電池,決定他的心臟起伏。他外出時要小心翼翼,撐著拐杖慎防被撞倒。外出時,最少需帶上兩塊電池,可維持 12 小時供電,共 8 至 10 磅重;在家中則由電線充電,只能在電線長度的範圍內活動。

也因為電線接駁身體內外,身上的傷口不能痊癒,洗澡時只可抹身。生活上的種種不便,Marco 雖然輕描淡寫地帶過,但他也提到:「沒電,我就係咁先喇。」

Marco 自行按器官移植輪候冊的人數推算過,已有心理準備,需時約 5 至 7 年,才等到心臟移植。但約一年多後,他突然收到消息,「晚上 11 時收到電話,第二朝就可做手術,開心得嚟都有啲擔心,但嗰段時間都唔會畀你諗咁多嘢。」

Marco 雖然每隔半年要覆診、要持續服食抗排斥藥,但已可重拾簡單的日常。
Marco 雖然每隔半年要覆診、要持續服食抗排斥藥,但已可重拾簡單的日常。

「原來我都仲有機會咁樣沖涼」

術後醒來,他形容,呼吸前所未有般順暢。而復原的首件大事,是沖澡,「我都覺得醜怪,那刻哭了出來,原來我都仲有機會咁樣沖涼。」

現時,Marco 雖然每隔半年要覆診、要持續服食抗排斥藥,生活上進食也要很小心,如水果未削皮不吃、不吃火鍋、不吃生冷食物,以防細菌感染,但已可重拾簡單的日常。如洗澡及運動這些其他人眼中的小事,已令他快樂。他也開始做義工,「想用行動與捐贈者家屬講,我沒辜負這份愛,會與他(捐贈者)一同活好些。」

去年取消登記人數大增

被問到是否理解市民取消登記的想法,Marco 說理解市民的想法,他形容,身體是自己的,沒有人有必要捐出器官,因此認為只可呼籲,不能硬性要求,「我不介意將我嘅嘢去畀人,等其他人好似我咁重獲新生。」

對於去年取消器官移植浪潮的意見,以及如何讓更多市民,認為要登記器官捐贈等,黃加霖重申登記數字經常「起起跌跌」,指登記屬自願性質,是出自愛心的意願,希望透過呼籲及教育,讓更多人知道器官捐贈是「大愛、遺愛人間」,可幫助更多末期器官衰竭的病人。

單計去年,共有 14862 人取消登記「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較 2022 年的 1068 宗,取消登記人數按年大增近 13 倍。

而截至今年 9 月 30 日,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登記人數有 383628 人,較去年的 367199 增 16429 人。醫管局器官捐贈聯絡主任黃穎欣指,與去年對比,登記人數已有慢慢向上的趨勢。她續稱,潛在器官捐贈者的初心只在幫人,當他們有不理解、不明白,或是不熟悉過程時,作為聯絡主任會向他們解釋,當明白過程後,不認為他們的初心會有變。

器官捐贈
醫管局器官捐贈聯絡主任黃穎欣(左)、心臟移植受贈者 Marco(中)、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生黃加霖(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