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公仔舖翻生|僅屬類賭博無須領牌 三大行為留意夾公仔成癮|Yahoo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提醒成癮玩家覺察自身行為,認清喜歡夾公仔的哪一個部份,從而以更健康方式滿足潛在心理需要。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提醒成癮玩家覺察自身行為,認清喜歡夾公仔的哪一個部份,從而以更健康方式滿足潛在心理需要。

【Yahoo 新聞報道】高院於 2022 年 8 月裁定夾公仔機店不符合娛樂場所定義,一般同類店舖毋須領取《賭博條例》下的有獎娛樂遊戲牌照。惟有心理專學提醒,賭博的定義是將金錢放在不確定的事物上,夾公仔、推幣機、擲彩虹、抽盲盒以及有課金成份的手遊亦有賭博元素,應留意有否沉迷上癮。

每周花千元不覺肉痛

只要 5 元便能獲得一次遊戲體驗,或可夾出高出幾十倍價值的公仔。夾公仔機近年再次在港流行,網上不少專頁分享夾公仔過程和技巧,如何擊敗機台設定「出貨」、哪裡有「佛心台」。《Yahoo 新聞》記者在葵涌廣場訪問數位 00 後夾公仔常客,有情侶平均每月花 6000 元夾公仔,亦有人表示每星期都會花幾百至一千元,即使空手而回都不覺肉痛。同一時間,在網上亦可見不少玩家自省,因花太多錢而想「戒夾公仔」,Facebook 上的「夾公仔成癮!互助退坑脫坑群組」有1.8萬名成員,但有人坦言戒癮一段時間後總會重回機台前。

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為受政府平和基金資助的戒賭機構,中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嚴廷玲指出,夾公仔屬於「類賭博」行為,有成癮機會。他們自 2022 年起收到沉迷夾公仔的求助個案,發現上癮者通常有潛在心理需求,例如透過操控機器的技巧獲得成功感、收藏公仔滿足擁有的欲望,或是依賴遊戲減輕孤獨感。「佢未必無朋友,而係可能覺得身邊人唔太理解佢,同佢哋產生唔到情感連結。」

玩家各自專心控制機械爪,在循環的音樂和耀目的螢光燈下,找到一個人的寧靜。
玩家各自專心控制機械爪,在循環的音樂和耀目的螢光燈下,找到一個人的寧靜。

部份 24 小時營業各有各玩:好似有人陪住

嚴廷玲留意到部份夾公仔舖 24 小時營業,無員工在內,玩家毋須對談,各有各玩:「但舖頭有音樂同燈光,間中有其他人走過,即使唔需要與人接觸都好似有人陪住佢。」對於夾公仔再度流行,嚴廷玲認為與大環境亦有關係:「可能自從香港呢幾年多咗人移民,本來嘅圈子唔同咗,部份人較容易產生疏離感同孤獨感,需要搵啲嘢寄托。」另一種上癮原因則與「沉沒成本謬誤」有關,玩家非常在意已付出的金錢,因而投入更多,期望能追回損失。

在中心求助個案之中,家長佔大部份。嚴廷玲指很多家長會以遊戲安撫子女,可能造成情緒依賴。即使家長有意識控制子女夾公仔的頻率,但對孩子來說,得到公仔是很實在的正面經歷,而且最初是家長允許的:「你畀我玩,好好玩喎,但又叫我唔可以成日玩,小朋友有無能力理解呢?我都有保留。」另一方面亦牽涉兒童理財觀念,當有零用錢時,就有機會在家長不知情時自行夾公仔。

不少夾公仔舖24小時全天候營業,成為香港少有的深夜娛樂。
不少夾公仔舖24小時全天候營業,成為香港少有的深夜娛樂。

三大跡象揭有上癮傾向

不過,喜愛夾公仔不一定等如上癮,嚴廷玲建議玩家可留意自己的行為。首先可留意是否將夾公仔變成習慣,次數逐漸增加,成為恆常生活模式,甚至影響個人財政。第二是觀察自己遇上情緒變化或有壓力時是否更想夾公仔:「即係變相將處理壓力嘅方法收窄到只有夾公仔呢個途徑。」第三是路經夾公仔舖時,注意力是否立刻被吸引。她建議大家多覺察自身行為,自問有否依賴夾公仔滿足心理需要:「一個人要夾公仔夾到上癮唔係短期發生,一定有遠因,有近因。大家可以問自己係鍾意掌握技巧嘅感覺抑或鍾意機內嘅物品?如果係前者,有無其他更健康嘅活動可以畀你呢種感覺?如果係為咗『攝時間』,可能你需要嘅係正向社交活動。」

萬一發現自己有上癮跡象,最直接就是避免行經夾公仔舖,減少受觸發的機會,亦應向專業輔導服務求助,找出成癮的心理因素。針對小朋友沉迷問題,勗勵軒輔導中心亦會進行家長教育,助家長與孩子建立正向溝通及具安全感的依附關係,從而預防成癮行為;另有邀請劇團創作以親子溝通及理財知識為主題的互動劇場,兼提供一對一跟進面談,讓家長與學生多角度認識類賭博的危機。

家長應了解類賭博的潛在危險,為孩子建立具安全感的親子關係,培養健康理財觀念,防止子女過份依賴從類賭博獲得的快感。
家長應了解類賭博的潛在危險,為孩子建立具安全感的親子關係,培養健康理財觀念,防止子女過份依賴從類賭博獲得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