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戰地傷者免截肢 16 年救援生涯未言退 「天涯俠醫」高志昌:想做到 75 歲

高志昌
經歷21次國際人道救援,高志昌認為無國界醫生在前線項目的工作,縱未能滿足當地所有醫療需求,對當地人而言仍是非常重要的醫療支柱。

「通常在訪問時,(記者)都會問一個問題,『你有甚麼最難忘的例子?』通常都是想你說一些最風光的……但我覺得,身為醫者,救治病人成功,是我的責任」、「反而救不到的,我會常常記起,放在心中。」

即使在醫學界中,外科醫生也往往被認為是「精英中的精英」。一身樸素的高志昌,談吐間卻絲毫沒有半點精英主義的味道。在香港,矯型外科經常與醫學美容、整型掛勾,商機無限。高志昌則沒有向「月球人」、「星球人」進發,多年來在觀塘經營「街坊診所」,之後再加入無國界醫生,甚至診所也不做了,全身投入國際救援工作,「有些 war wound……如果沒有矯型外科,其實要截肢的。」

現時他每月從無國界醫生得到的津貼,是每月大約 2,100 歐元,「應該剛畢業的護士,薪金也比我高。」自 2008 年一直堅持國際救援工作至今,相比起高薪厚職,高志昌更感興趣的,是把矯型外科的知識,教授給較落後國家的醫生,「我(出任務)3 個月可能幫到 40 個病人,但我教完他(當地學生)之後,他現在還在幫人。」

高志昌
對於教導年輕醫生,高志昌說:「我的一雙手,變出多一雙手,繼而幫助更多的人。」

1980 年,高志昌從港大醫學院畢業,隨即進入伊利沙伯醫院工作。但只是大約 7 年後,他便轉為私人執業。八十年代末,回歸在即,香港興起一陣移民潮,高志昌也因此要考慮自己的未來,「身邊很多親戚,我哥哥都移民了……便以為自己也要早點出來賺錢,儲錢移民。」

雖然當時已持有外科專科資格,高志昌卻選擇落戶觀塘,寧願當一個「密密做」的家庭醫生,再於私家醫院掛單做手術。他笑言以前也有不少人找他做手術,「一些基層一點的中產,可能我收費便宜……金融海嘯之後就少了很多,那些中產都去醫管局了。」

昔年低頭賺錢為家庭

錢是儲到了,但移民最後沒有成行,「發覺移民的迫切性低了……(回歸後)開首的 10 年,都好像不是那麼大問題。」他坦言,開診所、做中產手術,其實都不是他的心願,「是為了家庭,有需要賺錢,不是我自己喜歡賺錢。」

算是放下了家庭的重擔,高志昌的夢想隨即重燃,「中六、中七那時,已經有個少年夢,希望去落後地方,幫有需要的人,那時還未知道自己會做醫生的。」他笑言早前醫學院舊同學聚會,有同學提起,他早在大學一年級時,已說想到非洲行醫,「他提起我才記得。」

高志昌
高志昌指,也門經常發生交通意外,不少孩子因而遭受重傷,須截肢續命。

首次任務做婦產科

在香港行醫,專科分工精細,國際救援工作則是另一回事。高志昌 2008 年的第一個任務,是到利比利亞,支援一間婦產及兒科醫院。「我已經這麼久沒有做手術了……去到還要做婦產科手術,難上加難。」高志昌打趣稱幸好自己是「書蟲」,出發前先把婦產科的理論都背下來,再聯絡私人執業的婦產科醫生同學,「看他如何做手術。」

將勤補漏下,任務總算順利完成,「去了 5 個星期,已經做了 43 個手術。」

但諸如這些「威水史」,高志昌都說不想多談,「作為醫者,救到人是責任來的……我經常放在心上的,是我失敗那些。」如他所願,問起遺憾的個案,他隨即娓娓道來,「2011 年,在南蘇丹有個小孩子,我很愛錫他的。他應該是慢性骨炎,不記得是左邊還是右邊的大腿了。」

失敗經驗促使進修矯型外科

「當時我未懂得處理……我經常幫他洗傷口,但甚麼都幫不到他……2012 年,也是另一個南蘇丹少女,槍傷穿過盤骨,傷了直腸,所以有個造口。我嘗試幫她補回直腸,因為她有造口,很難出院……但每一次補完,都再裂開……」

也是這些失敗的經驗,驅使他繼續學習,並在矯型外科一直進修。在香港,矯型外科總會被聯想到美容,或者是例如乳癌術後的矯型等等,亦是一個收入豐厚的專科。高志昌則解釋,在戰爭地區,很多傷者的「war wound」,像被地雷、炸彈炸到、槍傷、燒傷等等,很多時會牽涉到截肢,矯型外科的手術,則往往事關「能否保住隻腳」。

高志昌
高志昌形容,每次醫治好病人,都令他感到非常快樂,所以參加國際人道救援對他來說只是「尋開心」而已。

教學生能幫到更多人

不少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雖然也有本地醫生,但專科的培訓遠不及發達國家,矯型外科更是罕見。高志昌近年便把更多時間,投放在教學上。「我(出任務)3 個月可能幫到 40 個病人,但我教完他(當地學生)之後,他現在還在幫人……可能已經幫到上百名病人了。」他笑言自己有一名學生,現時更升任至無國界醫生的外科顧問,還會找他辦講座,開課程,教授知識予其他人,「他是我很大很大的驕傲。」

自 2008 年至今,他已經參與了 20 個任務,還即將迎來第 21 個。之前每年都有大半年不在港,現在不捨得孫兒,每年「只」去半年,「我現在 68 歲……希望最低限度可以做到 75 歲。只要體力支持到就行。」

每月津貼僅 2,100 歐元

近年由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都有質疑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聲音,從救援方針以至行政費高昂等,不一而足。高志昌直指,不少 INGO 的行政費的確高昂,「那些行政總監,薪金是很高……但無國界醫生一直都很自律,我們的財政報告也是透明的。」他以自己為例,說以自己的年資,每個月收到的津貼,也只是大約 2,100 歐元,「應該剛畢業的護士,薪金也比我高。」

「好像我在 2012 年的南蘇丹項目,是 100 萬歐元一年,營運一間醫院,80 多個員工……一年 1,000 萬港元。」他也說,香港人一向有向他人施以援手的傳統,「是我們應該引以為榮的。」只是近年環境困難,「大家可能覺得要先幫自己。」

高志昌笑言自己不是公關人員,不知道應該怎樣推廣無國界醫生,「就繼續去做好我本份……或者如果需要我,去多點說(救援)的事,我也願意的。」

高志昌
高志昌指,他在前線項目中全心全意教導年輕醫生,並希望「徒弟比我更出色」。
高志昌
高志昌指,除了外科,他在這16年間不斷進修,研習婦產科、骨科、矯形外科等,以幫助更多病人。
高志昌
高志昌2008年首次參加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在利比里亞一間醫院擔任外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