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片|罕有病致行動不便 仍堅持學鼓圓夢 玻璃骨鼓手:生活應平等

「一直都想學打鼓,可能因為從小就喜歡聽樂隊,當中鼓聲最吸引我。」

對大部分人來說,學習樂器談不上是甚麼「夢想」,極其量只是一個「興趣」的開始。但對翠婷來說,坐在鼓組前,完成一首歌,已是夢想成真。

28 歲的翠婷,是俗稱「玻璃骨」的成骨不全症患者。病人因基因病變,骨頭會如玻璃般容易碎裂,即使只是輕微的碰撞,也可能導致骨折。因骨骼脆弱,難以支撐身體,故患者亦會行動不便,如需坐輪椅等。

即使有先天缺陷,翠婷決定利用音樂圓夢。

28 歲的翠婷是俗稱「玻璃骨」的成骨不全症患者。
28 歲的翠婷是俗稱「玻璃骨」的成骨不全症患者。

盼打鼓完整演奏一曲

「其實我有想過的,如何改裝鼓組。當然實行上是另一個困難。」打鼓需四肢並用,要坐輪椅且左手行動不便的翠婷,深知其中難處。

她想要的,不是隨手拿起鼓棒,叮叮咚咚打幾下,而是完整地演奏歌曲,甚至是運用到整套鼓組。她曾細想如何把鼓組改裝配合自己。但由於本身沒有敲擊樂基礎,又無法接觸鼓組,夢想一直只是空談。

直至她遇上伊利沙伯醫院 60 周年,嘗試為病人圓夢的特設活動。翠婷參與院方的計劃,獲安排跟隨鼓樂導師上課。本來以為是最遙不可及的鼓,距離一下子拉近。導師子陶說,雖然鼓組看似複雜,卻偏偏是最「訂製化」的樂器,「我覺得打鼓這件事,是挺有趣,因為鼓組很多時候,是按人需要去調較。」

導師子陶說,鼓組是最「訂製化」的樂器,可以按個人需要調較。
導師子陶說,鼓組是最「訂製化」的樂器,可以按個人需要調較。

導師:調整鼓組設計,做到常人效果

子陶說,自己也曾教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而學生們最想做到的,其實是「做到和普通人一樣的事情」。而這一點,恰恰是打鼓能達成的,「用不同的組合、高度,去配合同學,便可以做到,和平常人差不多的效果。」

例如翠婷雙腳不便,便用右手打「Floor Tom」去取代用腳踏的「Kick Drum」,同時透過左手擊打「合成器」(sythesizer),便能發出其他鼓部件的聲音。當合上眼聽她演奏時,便宛如常人擊打全套鼓組一般。

翠婷雙腳不便,便用右手打「Floor Tom」去取代用腳踏的「Kick Drum」。
翠婷雙腳不便,便用右手打「Floor Tom」去取代用腳踏的「Kick Drum」。

翠婷:第一課時已覺得夢想成真

從看似無望,到能接觸鼓組,翠婷在上過數課之後,已能夠演奏三首歌。她笑言因為自己有音樂底子,「我懂彈結他嘛,節奏甚麼的我都知道!」問到她是否覺得有夢想成真的感覺,她頓時正色道,「其實第一課時已經有」、「因為是真的在打鼓,真的在學習。」

醫院的計劃是,除了讓翠婷學習,還要有演出機會。剛好在今年十月,粉嶺一個農莊為罕見病病人舉行活動,當中也包括邀請不同的病人上台表演。院方便立即聯絡,讓翠婷也能演出。

演出前,在一旁練習的翠婷直言,自己過往也曾與其他人合奏,但獨奏是第一次,也難免緊張,「跟著播放的音樂打,好像有點難……」雖然如此,但到上台時,她還是沒半點怯場,每一舉手,鼓聲都牽動全場情緖。從觀眾的歡呼聲,已可知演出有多順利。

今年十月,翠婷出席醫院活動,在粉嶺一個農莊表演打鼓。
今年十月,翠婷出席醫院活動,在粉嶺一個農莊表演打鼓。

「我們的生活,應該是平等的」

而或許,這就是翠婷,和不少罕見病人、殘疾人士期望的情形,如常人一般做著大家都會做的事情,不是因為自身殘疾,而是透過實力,來獲得認同。

「踏進社會的時候,會看得到很多,因為殘疾的限制,令到要進去一些地方,會有相對的困難……其實真的,要有很多宣傳和教育,令到大家都知道,我們是有特別需要,但我們的生活,應該是平等的。」

翠婷指因為殘疾的限制,進出一些地方會有困難,希望社會透過教育,明白他們都需要平等地生活。
翠婷指因為殘疾的限制,進出一些地方會有困難,希望社會透過教育,明白他們都需要平等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