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病發 家人應否報案? 過來人現身說法:先安排救護員溝通|Yahoo
【Yahoo 新聞報道】去年的北角開槍案及改編自荃灣倫常慘案的電影《爸爸》,均與思覺失調患者在家中病發有關,掀起社會連串討論。究竟當患者病發,家人應否報警?會否因而破壞彼此關係?精神病康復者Shirley也曾因家人報警而入院治療,她向《Yahoo新聞》分享經歷時坦言,當時曾因家人報警而感到傷心和憤怒,但事過境遷後,她明白家人的做法,並建議其他人遇到有關情況時,可先安排救護員到場先與患者溝通,再跟警員協調如何處理事件。
年過50的Shirley曾因兩次精神病病發,而被家人報警送院。她曾於加拿大讀書七年,1998年決定回港升讀經濟系博士學位,惟未能適應巨大學業壓力,開始失眠,「後來情況惡化,在街上見到紅燈會感恐懼,無時無刻都覺得有人跟蹤,聽到有人盤問我的聲音,晚上更會聽到狗吠聲和波子聲等,無法休息」。她憶述,第一次病發的那個早上,一覺醒來就感到十分不安,覺得有人要來傷害自己,遂走到街上大叫大嚷,她的媽媽手足無措,只好報警求助。
首次送院:救護員與警察協調 成功勸服
「你是不是很不舒服?你情緒不是很穩定,不如上救護車,我幫你做個檢查?」Shirley憶述當時第一個到達現場的救護員輕聲與她對話,令她情緒慢慢平靜下來,惟當軍裝警察到場,她再次感到緊張,「會擔心警察是不是來抓我?而對方看著我的神情也貌似十分恐懼,我便感到不安,很自然地會以很大的聲線跟警察對話」,後來救護員跟警察協調,成功勸服Shirley上救護車並到急症室,Shirley其後被確診急性精神病,並有精神分裂症,需長期服藥。
第二次送院:便衣女警助平復情緒
Shirley患了精神病20多年,中間曾不時因副作用而沒有準時吃藥,令病情反覆,2003年再次在家中病發及表現較激動,家人需報警求助。這次先來了一名便衣女警員,以較溫柔的聲線著她入院,當她感到沒那麼緊張時,即使後來看到數名軍裝警員到場,都沒有以前看到軍裝警員的不安感。Shirely形容自己「幸運」,兩次被送院都遇到對精神病有認知的救護員和警員。惟她住院期間,聽過不少院友分享被警察抓上車或被按在地下的經歷。
報警致關係疏離 護士開解:家人都需要人幫
Shirley坦言,她最初也不理解家人為何要報警,「我會時時擔心病發時,媽媽就會報警,感覺和家人較以前疏離,亦因此而不開心,影響情緒」。她曾跟護士說出此感受,護士的回應開解了她,「護士說他們是專家,家人不是,他們了解我的情況和病徵,但家人不會,家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
Shirley於是花了很多時間看書、聽講座和不時致電心理健康熱線查詢,了解自己的病情和病徵。她解釋,精神分裂或思覺失調病徵是妄想、有幻覺、幻聽或者精神紊亂,患者病發時都不知道自己正病發,有時因聽到不同聲音而感到自己身處險境,便出現較激烈的動作甚或暴力來自衛,她理解到因此會出現家人都控制不了的場面。
倡建更有效個案管理
根據政府定義,嚴重精神病患是指有精神分裂症頻譜的患者,思覺失調為其中主要症狀之一。香港心理社會復康協會去年曾做調查,估計本港近年大約有5.1萬名嚴重精神病患者,當中僅三分一有接受相關治療。精神病康復者自助組織康和互助社聯會主任兼社工鄒長順指,他認識許多家屬並不願意報警將病發家人送院,因擔心會破壞彼此關係。然而,有時情況緊急,家人也無法控制;有時精神病患者發病的其中一個原因更是家庭關係出現問題,當看到患者發病,他們只懂報警求助。
鄒續指,不少家人報警時提及「精神病」和「暴力」後,警方往往派員帶著盾牌等到場,或令病發患者感到更緊張。如情況許可,鄒建議先用較軟性的說話方式先作溝通,令對方的心情穩定下來,例如「你現在安全了」、「我們可以送你入院,你就會慢慢好起來」,而不要太直接地說一些命令式句子,如「你立即放下武器」或「你要控制一下自己」。
鄒長順續稱,聯會對北角開槍案的悲劇感到十分遺憾,認為警察需獨立調查當中是否涉不當手法,以阻止悲劇重演;長遠而言應建立更有系統的個案管理制度,追蹤不同患者的情況。鄒又擔心,目前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人手短缺,新症患者可能需等待數個月甚至一年,期間病情可能會惡化而不為人知,而患者是否按時服藥也是治療思覺失調時面臨的重大挑戰;聯會早前曾到台灣交流,指當地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除了有社工駐守,也有具臨床心理學背景的輔導員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現時香港亦設輔導熱線,但因為只是單次性,效用不大,促當局設更長線的跟進程序會更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