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常遭誤解 鄰里嘲「痴呆」 團體冀建立長者友善社區
認知障礙症患者常有多疑、固執等表現,容易遭外界標籖,徒添患者及照顧者壓力。照顧者李太與奶奶玉英本是最佳拍檔,協力照顧中風的老爺,但隨玉英去年初確診認知障礙症,重擔一下子全落在李太肩上,在新冠疫情期間更一度「一打四」照顧兩老及一對年幼子女。惟種種辛酸不僅未獲鄰里體諒,更有人嘲諷玉英是「痴呆」,令李太倍感難過。在鄰舍輔導會安老服務援助下,玉英得以接受日間中心服務,釋除照顧壓力,李太亦有感社區資源缺乏,毅然投身義工隊冀助同路人前行。會方指,不少人會將認知障礙症與精神錯亂混淆,窒礙患者求醫,冀通過教育建立長者友善社區,動員鄰居、保安員等群眾力量解決患者生活所需,並加快識別發病的獨居長者。
照顧者變患者 街上踱步遇熟人不懂反應
李太形容,奶奶玉英素來是一名「幾叻」的長者,既懂認字,退休前亦曾擔任醫院的病房助理,故十多年前老爺中風半身不遂後,玉英也有能力與家人輪流照料。然而命途多舛,現年70歲的玉英去年初開始發病,經常忘記帶鎖匙、沒關爐火便出門,甚至不時「失蹤」數小時,縱家人追問亦無法說出自己曾到哪裏。李太指:「玉英曾話落街買豉油,1小時後回家卻兩手空空;也試過上了巴士,問司機才知自己已由屯門去了銅鑼灣。」且同年老爺確診末期癌症,加上一對讀小學及幼稚園的子女在疫中需上網課,作為主要照顧者的李太經常忙得焦頭爛額,一度情緒崩潰,「本身我好樂天,但當時很怕玉英走失,不敢落街買餸,壓力大到失眠,情緒也很波動。」
漫長的照顧之路,親友亦愛莫能助,李太孤獨前行之餘,也要承受旁人非議。因玉英發病後,常在街上踱步,遇見熟人也不太懂得反應,引起鄰居揣測。李太嘆:「有人話她痴呆,即使解釋玉英患上認知障礙,鄰居也會勸『這樣也是有問題,應快點送去老人院』。」
惟對曾經歷父親急病離世的李太而言,珍惜與親人共聚時光更為重要,「玉英已忘記孫兒的名字,遲些忘掉的事會愈來愈多。」且早前老爺病逝後,為集中處理後事,李太一度安排玉英短暫在院舍寄宿,惟短短十多天玉英已出逃:「玉英說在院舍無朋友、無玩樂,且她才70歲,一入院舍或要住十多年,現時我希望能盡力照顧玉英,直至無力繼續行下去,才會諗下一步。」
李太:作為照顧者,要問自己有否盡責,令老人家過得更好。
幸社區支援成推動李太助力。李太指,因老爺曾是日間中心服務使用者,故玉英發病初期,中心姑娘亦好心安排玉英「陪讀」,以便觀察玉英異狀是否屬病態,最終協助她及早確診,「認知障礙症初期病徵太輕微,平常人好難察覺,且只能減慢惡化,不能治癒,姑娘的提醒有助我們盡快安排玉英做評估及見醫生介入。」且因家中有兩老需照顧,中心特地讓玉英「排快隊」,前後輪候約1年已可入日間中心,有助李太減壓。而玉英現時每周使用6天服務,因社交及訓練增加,為人變得更開朗,也更願意回應。
隨子女復課,李太也利用生活空檔參與義工服務:「家中有人病了,才知道社區資源如此緊缺,如義工人手不足,每周只能上門幫長者沖涼一次。外傭也會揀工,不願在有病人的家庭工作,不少同路人被迫要辭職照顧親人。」她指,社區需有好心人互助,才能釋除誤解,讓照顧者走得更遠,而一對子女或受此感染,亦變得比同齡人更懂事。李太笑言:「大女會幫忙留意玉英沖涼後有否忘記換新衫,如廁後有否沖廁。見到我提着重物,會主動幫忙拖住細佬。」
義工惠玲:對他人幫助最終會回饋到自己身上
社區好心人之一、任職清潔工的惠玲於3年前開始參與鄰舍義工服務,從以加深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本身以為如傷風感冒,過一排就會好。後來才知道該病是持續性,無法醫好,旁人要有更多耐性及包容。」她指,不少患者表面如常人,有說有笑,相處下來才會發現他們記性很差,且態度轉變急劇,「上一秒開籠雀,下一秒就不言不語。」惟患者縱然忘東忘西,卻始終忘不掉有人陪伴的溫暖,惠玲最難忘是一次帶患病長者飲茶,彼此開心「乾杯」後,對方如珍如寶般拿着茶杯詢問「呢個是畀我架?」,令她頓悟患者其實很介懷是否受他人重視。惠玲回憶:「老人家最想同人傾下計,有時上門探訪,長者很不捨得我們走,常送水果等挽留,更謂已視我們為子女。」
惠玲指,當義工後對世界看法改變,感到助人亦能使自己得到快樂:「人人都會老,自己老咗都想有人如此關心在意。」現時每周參與2日義工活動的她,更感化身邊親友、同事一同落場幫忙,「我知道邊個放假得閒,都會建議不如一齊做義工散心。」
鄰舍輔導會:獨居長者依賴街坊察覺異常
鄰舍輔導會安老服務總監李蔭國指,認知障礙症屬認知功能缺損,以致患者日常生活出現困難,因需在精神科治療,且過去曾命名為「老人痴呆症」,引發不少人誤解,甚至將此症與精神錯亂混淆,引發標籤效應,「患者或抗拒承認自己有衰退問題,也可能令治療走錯方向。」
他期望,通過公眾教育建立長者友善社區,加快識別早期患者,「社區上的鄰居、街坊、保安員等均可幫對眼,如發現長者在街上遊走,可主動協助引路回家,避免走失等。」事實上不少獨居長者個案,也依賴熱心街坊察覺異常求助,「單靠社工外展、街上隨機篩查效率有限,若社區對認知障礙症知識提高,自可加快察覺身邊人有不妥,免錯失控制病情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