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人生皆獨特 — 資深護師見盡生死 轉職咖啡豆烘焙
有人說喝咖啡是場修行,不僅是味覺上的享受,亦是人生的領略。對於 80 後咖啡豆烘焙師李頌恩(Margaret)而言,若喝咖啡是場修行,那咖啡烘焙便是人生態度。
「當時學習炒豆,主要是因為市面買不到合心意的咖啡豆,故決定『自己咖啡自己炒』,二來想舒緩工作上的壓力,讓心身可得到一絲喘息空間」。在醫護界工作近 20 年的李頌恩(Margaret)娓娓道出脫下天使白衣袍繫上圍裙,由醫院深切治療部(ICU)走進咖啡豆烘焙工房的故事。
學習咖啡烘焙為減壓 結果烘出人生新機遇
醫院的工作緊張忙碌,每天除了面對生離死別,還有做不完的文件工作,深切治療部尤甚,Margaret 當時心身時常處於繃緊狀態。為了舒緩壓力,她曾參加不同的興趣班,如攝影、烹飪等減壓。本來非咖啡控的她,多年前外遊時,首嚐令她一試難忘的精品咖啡,回港後因遲遲未能買到相同質素的咖啡豆,遂決定「自己咖啡自己炒」。結果愈炒愈專業,不但考獲專業資格,更炒出咖啡人生,開設 Rias Coffee Roaster,透過烘焙陪伴其他情緒受困、人生路上迷失的人。
沒有一樣的掌紋只有「找到適合烘焙你生活的曲線」
烘豆機隆隆地轉動,豆子有節奏地在機內旋轉着,時而發出卜卜的跳動聲。Margaret 透過小視窗聚精會神地看着豆子,時而觸碰螢幕調節「烘焙曲線」,時而抽出豆子查看其顏色及香氣,以確保豆子「生命表徵」正常,全面發揮應有的質素。「我很享受炒豆,這個過程很治癒,令人很放鬆」,她一臉滿足道。
在醫院工作多年,時常經歷生離死別外,亦看盡人生百態。Margaret 指,留醫 ICU 的病人除了意外原因,亦有不少因精神壓力而自殺不遂的病人,「這些情況讓人心痛又唏噓」。
於 Margaret 而言,每粒咖啡豆都是獨特的,即使來自同一棵樹,一樣的後製方法,只要用心處理,它們的香氣和口感也有不同。豆子的特色和味道是否可以全面呈現,主要依靠其後的烘焙過程與方式。「這一爐咖啡豆的香氣不佳,不代表是豆子的問題,亦不代表失敗,可能是烘焙方式不合適,風火配不當,或許未找對的烘焙方案;繼續嘗試總會為豆子找到對的烘焙效果」。人生亦然,沒有一樣米養一種人,也沒有一樣的掌紋,「每個人的人生旅程不一,總有碰壁的時候,只要不放棄,便會找到適合烘焙你生活的曲線,活出屬於你的香氣」。
烘出人生感悟助學生走出情緒低潮
港人生活節奏急速,時常忙東忙西滿足不同人的期望,結果卻忘了自己,在 Margaret 工作坊學習炒咖啡豆的學生也不例外。疫情期間情況有學生因工作及家庭等因素,精神緊張,情緒一度受困。其後在學習咖啡烘焙時,抽離一下繁喧都市,專注咖啡烘焙,專注自己的身心需要。結果不但改善精神健康,生活亦找到新的方向和滿足感,慢慢走出低潮,重新出發。
Margaret 表示,自己曾經亦為得到不同人的認可而迷失自己,後來在炒豆裡領悟到咖啡的多樣性,如有不同的烘焙度、口感和香氣等。人們的喜好亦然,「有人喜歡深炒、有人喜歡淺炒、有人喜歡酸、有人喜歡苦,這都是沒有對錯之分」。她續指,大家都喜歡與人分享自己喜歡的,公諸同好時亦希望找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口味是很主觀的東西,總有人會和你不一,或者一樣,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味道,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或迎合他人期望,結果卻失去自己的獨特香氣,那是很可惜的事」。
為陪伴幼女成長放棄高薪厚職
自小立志從事醫護的 Margaret,原本已是資深護師,因咖啡而顛覆人生軌道,放棄升職加薪的機會,離開畢業後工作至今的醫院。對於有否後悔決定,「沒有後悔但有不捨,不捨得一班共同進退的戰友」。她指在 ICU 工作多年,見盡不少人到生命盡頭時,後悔生前沒有好好善用時間與重要的人一同成長,或沒有勇敢追夢,「我喜歡護士的工作,但我更喜歡我的女兒!」。提起正在學習社交與情緒管理的 3 歲女兒,她指人生最重要的是時間管理,人與人間最重要的是陪伴,故陪伴女兒成長,陪伴學生找尋他們的烘焙曲線同樣重要,特別在這個講求快和表現的城市裡。
「人生沒有太多如果,既然決定了就活在當下,享受其中,享受生命不同風味的美好時刻」,Margaret 笑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