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年紀大突然腰椎劇痛不止!小心骨質疏鬆壓縮性骨折

骨質疏鬆是一種銀髮族常見的疾病,年紀愈大,愈易患上。根據統計,在60歲至69歲的人口中,約有四分一人有骨質疏鬆;而80歲以上的人口當中,患者的比例更高達五成。因他們的骨質結構已變成「威化餅」,微小的力量也可造成重大的骨折,絕對不能輕視!

年約六十多歲的家庭主婦陳太,身形瘦削,但本身並無長期病患。某天她在浴室彎腰拉拉水喉,頓感腰椎劇痛。其後服用止痛藥兩三天,仍未見改善,最後由家人陪同,向骨科專科林文恩醫生求診。林文恩醫生安排陳太做X光檢查,發現其胸椎第12節(T12)及腰椎第1節(L1),發生骨質疏鬆壓縮性骨折,需接受治療。

醫生通常會安排患者驗血,看看其身體是否有其他炎症或血液腫瘤,導致骨質減少。驗血也有助評估患者的骨質疏鬆是屬於原發性或是繼發性。原發性跟年紀老邁相關,也可能是原因不明,而繼發性主要因其他問題引致,如缺乏維他命D、胃部無法吸收鈣質、患遺傳病令鈣質容易流失。

林文恩醫生解釋:「骨質疏鬆指骨的密度偏低,即骨少但空間多,可想像成威化餅,結構密度低,沒有足夠支撐,容易一按就塌下。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痛楚通常是持續不止的劇痛,影響睡眠及生活,如十分為最痛,痛感可高達八、九分。」由於骨質疏鬆毫無症狀,除非骨折而感到痛楚,否則需要接受骨質密度檢查才被發現。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骨質密度少於-2.5,就是骨質疏鬆(Osteoporosis);如骨質密度介乎-2.5至-2.0,則屬於骨質稀少(Osteopenia)。

根據一份韓國骨質疏鬆的研究顯示,骨質疏鬆典型骨折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較常發生在髖關節(16%)、脊椎(7%)、上臂肱骨近端 (7%)及手腕橈骨遠端 (1.7%)。研究期間,髖關節及脊椎的骨折更有上升的趨勢。「最影響生活的當然是髖關節的骨折,當斷裂了就站不起來,需要召喚救護車,送往醫院做手術。長期臥床又會引發許多併發症,如褥瘡、尿道發炎、肺炎、情緒問題,甚至增加死亡率。」林文恩醫生說。

骨質疏鬆|無聲無息殺手  可增加死亡風險
骨質疏鬆|無聲無息殺手 可增加死亡風險

目前仍未有藥物可加快骨折的癒合,而一般骨折約需6星期復原。醫生會建議癒合後才服用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因藥物某程度上會阻礙正常癒合的過程。林文恩醫生表示:「市面上最常見的口服藥物是雙磷酸(Bisphosphonates),服用較低劑量就可令骨質不再流失。另有類似雙磷酸的新藥地舒單抗(Denosumab),需每隔半年注射一次。如骨質疏鬆嚴重,骨質密度達-4,服用雙磷酸藥物也無效,病人就需每日注射有助造骨的荷爾蒙。不過此針劑只能連續使用一年半,因有文獻表明,長期使用會增加致癌風險。」

當骨折癒合後,理論上患處不再有痛楚,但因骨質疏鬆的骨折,可導致結構改變,令神經線受壓,因而出現疼痛。因此,病人日後可能需要接受手術調整骨骼長度,或使用骨水泥令結構不再凹陷及壓到神經線。骨質疏鬆風險偏高的人士,一般包括有家族史、BMI低,身材矮瘦及收經後的女士。此外,長期服用可導致骨質流失的藥物(如類固醇)、癌症病人、身體狀況差或營養不良、吸煙、少做運動及少曬太陽者,都較高機會患上。

由於骨質疏鬆的醫療成本巨大,現時各國都希望從預防及篩查入手,採用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以盡早找出高危人士。若結果顯示十年內的骨質疏鬆機率偏高,醫生會建議病人開始服用骨質疏鬆藥物,以減少未來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鬆|從篩查入手  預防勝於治療
骨質疏鬆|從篩查入手 預防勝於治療

Text:Suki

延伸閱讀:

  1. 不同男士身體檢查項目有什麼分別?8個男士身體檢查計劃推介! (附優惠連結)

  2. 身體檢查推介2022 | 體檢中心/私家醫院身體檢查套餐及費用比較

  3. 懷疑中招點算好?7大性病檢查計劃推薦 + 3款屋企可驗性病快速測試套裝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