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薛祥:今年首兩個月中國經濟運行起步平穩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舉行開幕式,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發表主旨演講,表示全球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要同心協力,共創亞洲及世界更好未來。 他又說,今年首兩個月中國經濟運行起步平穩,將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彭博】--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的高級貿易官員稱,中國貿易順差是全球經濟無法接受的,並警告稱,如果不解決加劇失衡的國內原因,中國出口將面臨新的障礙。「中國正在過度依賴製造業、抑制國內消費,並期望世界可以接受中國近萬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世界肯定不能接受,」Charlene Barshefsky在香港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表示。二十多年前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條款進行談判的Barshefsky表示,該協議「絕對不是」一個錯誤,它幫助數億人擺脫了貧困,並使中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成為全球需求的主要推動力。但她表示,隨著國內改革陷入停滯,中國向「市場化規範」靠攏的進程發生了逆轉。1997年至2001年期間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的Barshefsky稱,中國越來越依賴製造業投資來拉動經濟成長,並開始向市場出口大量產品。「這不是世界所需要的 —— 全球不存在供應問題,我們存在的是需求問題,」她說。Barshefsky的觀點呼應了從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到前任財長珍妮特·耶倫等美國高級官員的立場,耶倫長期以來一直敦促中國實現經濟再平衡向有利於消費的方向發展。隨著唐納德·川普的關稅措施增加了提振
評級機構穆迪周二表示,隨著美國預算赤字擴大和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美國財政實力將於未來多年持續下滑。 穆迪在報告中表示,自於2023年11月下調美國AAA評級展望以來,該國財政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預測至2035年,債務與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將從2025年的近100%上升至130%左右。而債務承受能力將以更快的速度惡化,預期利息支付佔收入的比例將從2021年的9%上升至2035年的30%。 穆迪稱,美國債務承受能力下降意味美元和美國國債市場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核心作用在支撐AAA評級方面變得更加關鍵,而關稅或帶來負面經濟影響以及無資金支持的減稅前景,將令情況變得更複雜。(me/t)~ 阿思達克財經新聞 網址: www.aastocks.com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表示,2018年美國向中國加徵關稅,市場信心受挫,但其後企業開始出海,認為中國整體應對得不錯,當年中國對美國出口額約5000億美元,現時仍可保持相若水平。 他在博鰲亞洲論壇一個分論壇上表示,現時美國再向中國加徵關稅帶來大挑戰,認為可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應對可能出現不可預期的外部強烈衝擊,為市場提供資金、信心。 朱民又認為,經濟改革要轉向消費,成為中國經濟主要動力,若要放棄5000億美元市場,就要促進消費。過往政府長期債券資金以投資為主,但今年中央將財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4%,開支花在社會保障、退休金、醫療保健等。中國服務消費未來可以擴大,包括開放電訊,教育,醫療行業等,期望引入全球資金。 出席同一場合的日本財務省前副大臣中尾武彥表示,亞洲不少國家都面對挑戰,包括中國房地產過度投資、基建投資有供應過剩問題,認為中國應該促進消費增長。至於日本的經濟實力下跌,但潛力仍大,因為服務業成本低。 他認為,美國針對移民及關稅的政策不能長期持續,因不利美國經濟。
景順首席環球市場策略師Kristina Hooper表示,有跡象顯示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放緩,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上升,全球財政刺激措施在發生結構性轉變。經合組織(OECD)已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並警告貿易政策已發生重大變化,若情況持續下去,將削弱全球經濟增長,並導致通脹上升。 她稱,中國今年將推出更多的財政刺激措施,而此前公布的1月至2月經濟數據好於預期,認為中國通過擴大需求來刺激消費的政策重點令人鼓舞,將保持關注多措並舉的落實成效。至於上周聯儲局決定維持利率不變,她稱,這表明聯儲局傾向於鴿派,因爲聯儲局似乎更擔心經濟增長受到的負面影響,而不是通脹復燃。 Hooper表示,未來將繼續看到全球各地財政刺激政策出現結構性轉變的跡象,美國正面臨大幅削減財政開支的嚴峻挑戰,而德國和中國等經濟體將加大財政刺激力度,這遠比正在進行的關稅問題更為重要,因只要關稅戰不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其影響很可能是暫時性的。 她又提到,由於經濟政策持續不明朗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市場對黃金的需求可能會持續。若財政刺激力度加大,股票市場有望出現意外利好。不過,對於政府借貸大幅增長的國家,主權債務可能會遭受衝擊。(mn/u
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 (Rachel Reeves) 周三 (26 日) 公布春季預算,宣布將削減數十億英鎊的福利支出,以應對預算赤字、經濟增長放緩及高企的借貸成本。這是她在去年秋季發布的首份財政計劃後,對經濟形勢所做的最新調整。
今年1月特朗普第二度入主白宮,加上俄烏戰事曠日持久,均令全球貿易格局持續演化。滙控(0005.HK)主席杜嘉祺(Mark Tucker)指出,美國有機會向多個經濟體實施對等關稅,令經濟前景預測變得愈來愈難,但他深信環球經濟增長動力的核心,仍將是分散風險,無論全球抑或區域層面,都會有更多貿易、投資和政治的聯盟組成,亞洲區內的貿易和資金流料會進一步增加。
【彭博】-- 橋水創始人瑞·達利歐就美國赤字上升問題的危險向眾議院共和黨人發出警告,並敦促他們把預算赤字降至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否則償債成本可能會擠壓政府支出。達利歐的財政緊縮信號正值參眾兩院共和黨人激烈爭論減支及減稅規模之際。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2024財年,美國預算赤字占到了GDP的6.6%。 「對長期應對這一嚴峻形勢的選擇和可能性有了很好的理解,」達利歐在會後的聲明中表示,「我期待就這些問題保持聯繫,並與其他人進行類似的討論,以便對這些問題及可能該如何應對做出現實的評估。」眾議院規劃了十年內減稅4.5萬億美元、減支2萬億美元的藍圖,這將在十年裡增加約3萬億美元赤字。參議院共和黨人想在預算案上玩花招,以便在不進一步削減支出的情況下增加數萬億美元的減稅。眾議院和參議院共和黨領導人周二晚些時候與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開會時將努力解決分歧。與達利歐會談之後,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Jodey Arrington表示,他決心阻止任何缺乏足夠減支規模的參議院稅收計畫,並表示該計畫一到眾議院就會胎死腹中。但Arrington也承認,眾議院自己的預算藍圖未能實現達利歐3%的赤字率目
2025 年全球投資市場於顛簸中開局,加徵關稅的不確定性,使市場普遍預期全球通膨將更長時間處於較高水準,美國 Fed 也放慢降息步伐,但中、印及日等三大市場轉向以內需驅動增長,浮現投資契機。尤其中國自 2025 年經濟表現漸佳,自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除非國會採取行動提高債務上限,否則美國政府或最早在8月面臨債務違約風險。 該辦公室指,美國財政部無法再履行債務義務的情況可能在8月或9月發生。但若政府借款需求超過預測,財政部資源可能在5月底或6月某個時候耗盡。 該機構解釋,判定美國債務違約日期很困難,例如納稅人提交年度申報表4月15日截止,政府其後計算收入,短期流入財政部的資金流才會更明確。(fc/da)~ 阿思達克財經新聞 網址: www.aastocks.com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報道,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將於明日(26日),公布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的一項預測,預計會將英國今年經濟增長(GDP)預測由2%,大幅下調至1%。報道指,李韻晴將會同時宣布,去年10月公布的預算中,留下的99億英鎊財政緩衝資金已耗盡,剩下約40億英鎊的赤字。 (ST)#李韻晴
有「鱷王」之稱的橋水創辦人達里奧與共和黨國會議員會面,促請削減財赤至國內生產總值3%,或面臨債務成本上升擠壓政府開支。他在會面後發表明指,雙方都很好地理解處理這種嚴峻情況的選擇和可能性,期待與其他人就這些問題保持聯繫並進行類似討論,以便對這些問題以及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進行現實評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指,美國去年財赤為國內生產總值6.6%。眾議院起草十年內4.5萬億美元減稅計劃及2萬億美元支出削減,將使未來十年美債增加約3萬億美元。共和黨參議員正尋求增加更多減稅,參眾議院共和黨員將與美國財長貝森特開會解決分歧。 共和黨籍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Jodey Arrington承認,眾議院的預算方案未能達到達里奧提出赤字少於國內生產總值3%的目標,又指這是不能由一份預算達成的目標,但美國需要開始削減開支。(fc/w)~ 阿思達克財經新聞 網址: www.aastocks.com
巴克萊研究團隊發表報告,料在宏觀條件保持的情況下,歐洲和美國之間的財政刺激措施分歧會導致歐元兌美元在更長時間內保持強勢,中期匯率大概在1.1左右。 報告稱,首先,目前美國針對主要友好貿易夥伴和盟國的貿易衝突已經升級,尤其是加拿大,並且已經向能源等關稅經濟效益較低的產品領域擴大。因此,在貿易不確定性的影響下,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下降。其次,美國的財政前景已經出現惡化。目前的預算決議可能增加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拖累的風險。第三,美國政府採取的強硬手段正在引發非線性反應。 巴克萊認為,不對等關稅的風險迫在眉睫,然而,將已經宣布的所有關稅和反制措施納入考量後,該行發現4月2日發佈關稅的影響並未反映在市場價格上,可能加拿大例外。4月2日的高額關稅計劃仍可能引發美元走強。以目前的水平來看,除加拿大外,外匯市場還未反映出美國已宣布的部分關稅的全部影響,何況是基於互惠原則可能帶來的額外關稅。該行認為即使反制措施頒佈,以及是否通過實際利率差異導致週期性驅動因素進行調整,情況也是如此,在亞洲和(局勢動盪的)墨西哥尤其如此。 該行提及,經濟停滯和滯脹通常與美元強勢同時發生。除關稅因素外,該行發現在經濟週期性放緩期
【彭博】-- 博鰲亞洲論壇發布報告稱,即便美國總統川普升級其通過提高關稅向其他國家施壓的行動,亞洲經濟今年仍可避免放緩。該論壇周二發布的預測顯示,今年亞洲經濟增速預計將達到4.5%,略高於去年的4.4%。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內的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稱,南亞地區經濟增速預計為5.9%,勢為該地區最快。「亞洲的貿易和投資將總體承壓、但亮點突出,」報告指出。「儘管世界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增大,但亞洲仍將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在川普最早下周出台一系列關稅新措施的背景下,這個有時被稱為「中國達沃斯」的論壇對亞洲給出了罕見的樂觀基調。川普誓言要對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中國和印度在面臨最高風險的經濟體之列。其他經濟學家對亞洲成長前景的看法則更為黯淡。東協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 1月發布的報告稱,受美國關稅影響,2025年亞洲經濟料成長4.2%,較此前預期有所下調。 博鰲論壇的報告稱,薪資上漲、物流成本上升、供應鏈重構、貨幣貶值等可能會推動2025年亞洲經濟體通膨上行,今年該地區總體失業率預計在4.4%左右。「當今世界正處於深刻演變之中,」論壇秘書長張軍在發布該報告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世
美國明尼亞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卡什卡利表示,不確定關稅措施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可能會推高物價,因而需要加息,但亦可能會減慢經濟增長,因而要降低借貸成本。他認為,在情況轉趨明朗前,聯儲局應在一段較長時間內保持按兵不動。 卡什卡利指出,信心低落或導致家庭及企業支出放緩,甚至超過實際的關稅影響,而目前為止關稅只推出了一部分。隨著信心受挫時間越長,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就越大,但如果能夠與其他國家簽訂貿易協議,以解決貿易不確定,相信信心或會很快恢復。 另外,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穆薩萊姆表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而且需要採取限制性政策,以確保通脹降至2%的目標,目前沒有迫切需要減息。 他指,即使未來數月經濟增速放緩,仍預計增長相當不錯。他預料,通脹率短期仍超出2%的目標,甚至進一步上升風險增加,因為進口稅上調可能引發更持續的價格壓力。如果持續推高通脹預期及價格,當局可能要考慮收緊貨幣政策,但目前仍不是他的基本預測。
富達國際表示,2025年環球投資市場於顛簸中開局,隨著美國政府就各項雙邊貿易和投資展開一系列調整,或增添更多貿易限制。在關稅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市場普遍預期全球通脹將較長時間處於較高水平,尤其是美國。聯儲局減息步伐或受阻,而各亞洲央行需於穩定資金流及刺激內需之間取得平衡。然而,亞洲區內主要經濟體轉向以內需驅動增長,使中國內地、印度及日本等亞洲三大市場浮現投資契機。 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分析師劉培乾指出,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及貿易緊張局勢,或會影響亞洲經濟增長前景,惟區內各經濟體所面對風險程度不一。儘管出口關稅增加及環球需求放緩直接衝擊,貿易不確定性趨升或促使亞洲各國透過更進取的改革,加大支持內需及加強區內合作,以尋求經濟增長和韌性。中國內地經濟復甦,內需消費增長變得更為重要,可望成為大部分亞洲經濟體的出口國。 自2018至2019年中美貿易關係首次轉趨緊張,中國內地已開始為貿易關係不確定性作準備。過去數年,中國內地積極將供應鏈分散至更多貿夥伴,涵蓋東協、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同時減低出口美國的比重。繼供應鏈重組後,中國內地或能承受較高的關稅壓力。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轉向擴大內需以抵銷部分外來壓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前副主任彭森說,隨著政策落實,中國經濟運行出現穩中有進的局面 ,去年中國經濟實現5%增長 ,今年首兩個月經濟平穩開局,兩會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出,再加上去年7月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加持,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重新步入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軌道,中國經濟穩定回升態勢已經確立。 他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要完成十四五規劃當時所提出的任務目標,還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又指改革開放仍然是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信評機構穆迪 (Moody's) 周二 (25 日) 表示,由於預算赤字擴大以及債務負擔加重,美國的財政實力正處於持續下降的軌道中。該報告指出,美國的財政狀況自穆迪於 2023 年 11 月下調美國三 A 評等展望以來進一步惡化。
根據彭博周二 (25 日) 報導,瑞銀投資銀行的首席策略師 Bhanu Baweja 表示,隨著美國消費者顯示出「明顯疲軟」的跡象,美股可能面臨更多壓力,預估標普 500 指數將再次下跌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