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問題與體內微生物有關 專家拆解如何引致幼童患哮喘或濕疹︱敏感月

中大近年嘗試研究哮喘病人的上呼吸道微生物,發現當某些特定細菌出現,哮喘就會復發。
中大近年嘗試研究哮喘病人的上呼吸道微生物,發現當某些特定細菌出現,哮喘就會復發。

哮喘、鼻敏感甚至濕疹等過敏症,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原來與體內的微生物菌群息息相關,分析這些在體內以萬億計的微生物,或有助了解發病機制或病況。中大近年嘗試研究哮喘病人的上呼吸道微生物,發現當某些特定細菌出現,哮喘就會復發。同時,濕疹的出現也與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失衡有關。究竟可否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去改善微生物菌群,進而改善哮喘濕疹的病情?補充益生菌又是否有效?

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接受《Yahoo 新聞》專訪,指人體的微生物菌群組成與免疫問題有關,以腸道為例,肥胖、濕疹病人的腸菌結構與一般人有別,這些人的腸菌多樣性較少,從而抑制某些益菌生存,致病的菌更易引發炎症,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或導致更多疾病出現,包括哮喘濕疹

一旦腸道微生物菌群出現問題,亦會反映在皮膚上。
一旦腸道微生物菌群出現問題,亦會反映在皮膚上。

腸道健康影響濕疹病情

此外,腸菌分泌的物質亦會經由血液帶到全身皮膚,影響免疫系統,形成「腸道皮膚軸」,一旦腸道微生物菌群出現問題,亦會反映在皮膚上。改善腸道健康,就可減低身體的炎症。早前中大分析1至2個月大的初生嬰兒腸菌情況,以當中5至9種細菌作為序列,預測他們到1歲時會否患上濕疹,準確度高達8至9成。

梁教授指出,腸道微生物菌群與後天因素較為相關,外國有研究發現,經產道出生的嬰兒,接收母體的益菌較多;剖腹產的嬰兒接收少了母親產道的益菌,患上濕疹、過敏及自閉症等風險較高,然而有關研究仍需更大型科學實證。此外,孕婦曾否注射過預防針、服用抗生素等也會影響到胎兒所接收的腸道細菌;而嬰兒出生初期有否進食母乳及早期加固等飲食習慣,亦對他們的腸道微生態成熟及嬰幼兒的成長和疾病有很重要的影響。

呼吸道細菌預測哮喘復發

除了腸菌,上呼吸道的微生態,亦與過敏症有關。梁教授指中大近年進行出生隊列研究,透過分析100名兒童的鼻咽拭子樣本,檢視上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發現某些菌群結構與上呼吸道感染、氣管收縮等有很大關聯。研究透過分析嬰兒在6個月大至1歲之間的鼻咽微生物菌群,能預測到他們在2歲時的氣管敏感病況。

此外,中大目前正進行哮喘復發的研究,分析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在秋、冬季每月留取他們的鼻咽拭子樣本化驗,了解其上呼吸道微生物菌群在不同季節的演變。初步發現,莫拉氏菌屬等細菌的數量在哮喘復發前突然增加。梁指有關發現或可作為生物標記,用以預測哮喘的復發機率,長遠有望研發出針對性的益生菌配方,控制過敏病的病情或甚預防過敏病。

不少人都會買益生菌當營養品服用,事實上能準確針對體內所缺乏的益菌有難度。
不少人都會買益生菌當營養品服用,事實上能準確針對體內所缺乏的益菌有難度。

飲食或可改變腸道菌群

梁教授說,部分嚴重的過敏病人,例如嚴重的濕疹患者,難單透過改變腸道菌群而改善病情,而其他病人或可經飲食去調理腸菌,例如蔬果等高纖食物,可作為益生元以助長乳酸菌和分歧桿菌等益菌生長。進食配方益生菌或益生元亦是其中一個方法,但每個人的腸菌群不同,要補充到個人體內所缺乏的益生菌難有劃一標準。

中大近年亦以出生隊列分析濕疹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現他們腸道普遍缺乏兩種細菌,研究團隊針對性地設計出益生菌配方,去年進行初期臨床測試,讓20名1至5歲的濕疹兒童進食相關配方,每日兩次,為期3個月,結果整體的濕疹情況在進食2個月後就有明顯改善。有關發現仍需進一步的大型研究,但日後或可作為治療兒童濕疹的輔助調理手段。

梁教授認為,要改善腸道健康,除了飲食均衡,多進食蔬果等高纖食物,亦要避免濫用抗生素,尤其是屬於病毒性感染的疾病,用抗生素無法治療,反而殺死眾多益菌。他又說,不少人都會買益生菌當營養品服用,事實上能準確針對體內所缺乏的益菌有難度,當他們服用益生菌3至4個月後,病情未有明顯改善,就應當停止服用,轉為嘗試其他治療方案。

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
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