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標靶藥成治癌大方向 精準針對癌細胞免「誤中副車」

撰文:醫院管理局

剛過去的星期日 (2月4日) 是一年一度「世界癌症日」,旨在提高社會對癌症的認識,鼓勵大家透過健康生活模式預防和及早發現癌症,減少因癌症引起的疾病和死亡。

談起癌症,人皆聞「癌」色變。雖然不同期數癌症的存活率各異,部分更有望能治癒,但當病人被告知患癌一刻,彷彿被判「死刑」,內心難免恐懼。但癌症並非絕症,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治療癌症技術一直在突破,亦變得更具針對性,以免破壞癌細胞的同時,令正常細胞「誤中副車」。

目前,香港十大常見癌症當中,以肺癌居首,其次是大腸癌和乳腺癌。這三大「無聲殺手」奪走無數生命。不想受病魔煎熬,不妨多認識癌症及治療技術,以作防範。

治癌技術當中,相信大家都聽過免疫治療。原理是刺激及強化人體免疫系統以抵抗癌細胞。由於癌細胞可以發放訊號,透過擾亂免疫系統藏身。免疫治療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正是針對這個特點,攔截癌細胞的訊號,令人體免疫系統可以再次偵測及攻擊癌細胞。

病人體內的T細胞會先被抽出,加入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然後再注入體內,令自身免疫系統能辨識癌細胞,從而殺死它們。
病人體內的T細胞會先被抽出,加入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然後再注入體內,令自身免疫系統能辨識癌細胞,從而殺死它們。

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劉詩敏表示,CAR-T療法也是免疫治療的一種。病人體內的T細胞會先被抽出,加入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然後再注入體內,令自身免疫系統能辨識癌細胞,從而殺死它們。由於CAR-T是利用病人自身細胞分裂繁殖,故被喻為「a living drug(活生生的藥物)」。

劉醫生表示,目前CAR-T療法主要應用於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的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的成年患者,以及25歲或以下的復發或難治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以復發難治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為例,病人兩年存活率僅約兩成。利用CAR-T療法後,約三成半病人有長遠存活機會。但使用此療法可觸發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症狀包括發燒、低血壓、快速心跳、呼吸急促、以及腦病變如失語症、精神混亂、癲癇、昏迷等,甚至危及生命。

劉醫生強調,CAR-T療法不是對所有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都有效,T細胞不足或衰弱便不能殺死淋巴癌細胞。因此醫生會慎選病人,並由專家組成的中央小組根據個別病人情況進行評估及其他相關考慮審閱病人的用藥申請,獲批後方能獲安排前往CAR-T細胞治療中心接受治療。

癌症起因源於基因變異,令細胞失去控制,演變成癌細胞。即使病人患上同一種癌症,他們的基因突變亦可能截然不同。在此情況下,特定的標靶藥物可以根據病人癌細胞表面或內部的標記攻撃癌細胞;相比傳統化療「有殺錯,無放過」,同時攻撃好、壞細胞,標靶藥物治療更能針對性地「殺敵」,而且副作用亦相對較低。

瑪嘉烈醫院腫瘤科顧問醫生林美瑩表示,標靶藥物近年發展迅速,而「次世代基因定序」的出現,也令病人可以一次過同時檢測多種基因變異。有助於處方合適的標靶藥物。「以往病人一次只可以檢測一種基因變異,但次世代基因定序則可以一次檢測數十種,甚至二百至三百多種基因變異,令診斷更加及時和個人化。」

林醫生續指,當中受惠最多的是肺癌病人。現時肺癌常見及較少見的驅動基因變異,而有相關標靶藥物治療的已有六至七種,例如EFGR, ALK及ROS1 的基因變異等。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是個人化治療的大趨勢,其腫瘤反應率亦相對較傳統電療高。

劉醫生及林醫生均表示,原發性癌症(即沒有確定成因)佔病例大部分,其他成因包括遺傳、吸煙、服用賀爾蒙等。癌症雖然可怕,但並非完全不可防。劉醫生及林醫生提醒大家提高防癌意識,對於部分癌症,例如肺癌,戒煙或避免吸入二手煙,都可以減低發病可能。此外,市民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培養健康飲食及生活習慣,定期運動,控制體重,遠離煙酒,從生活點滴做起,多關愛自己和身邊人,皆有助遠離癌症困擾。

有關「世界癌症日」更多資訊,可瀏覽www.worldcancerday.org。

#醫院管理局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治療癌症技術一直在突破,變得更有針對性;當中的免疫治療及標靶藥是治癌方向的大趨勢。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治療癌症技術一直在突破,變得更有針對性;當中的免疫治療及標靶藥是治癌方向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