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公園|257隻動物困40籠舍 動保團體批圈養環境削抵抗力 促轉型變植物園|Yahoo
【Yahoo 新聞報道】香港動植物公園上月發生猴子集體死亡事件,園內哺乳類動物區關閉至今約一個月,仍未重開。國際動保團體 PETA 形容,是次集體死亡事件是政府不作為下發生的悲劇,質疑惡劣的圈養環境令動物出現身心問題,難以抵抗病菌。翻查資料,康文署早年曾檢討將公園轉型為不再飼養動物「植物公園」,以及取締鐵籠,但未有下文。署方覆稱已改善婆羅洲猩猩的籠舍,採用貼近自然環境設計。目前公園每年開支約 1300 萬元,在約 40 個籠舍圈養 257 隻動物,包括雀鳥、哺乳類動物及爬行類動物。
恐成傳染病溫床
上月園內有 12 隻猴子感染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敗血病死亡,涉及品種包括白臀長尾猴、松鼠猴、棉頂狨猴、白面僧面猴等,當中棉頂狨猴屬極危物種。PETA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倡議專員 Jackie Tang 接受《Yahoo 新聞》訪問時形容,如此大規模的死亡事件是悲劇和慘痛的教訓,質疑政府不作為,多年來不顧反對聲音,堅持繼續圈養動物、拒絕轉型為植物公園,現時公園內惡劣的圈養環境加上密密麻麻的鐵籠,動物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問題,削弱抵抗力,「一旦爆發傳染病,香港動植物公園就是一個位於鬧市的病菌溫床。」
猩猩合理居住範圍達十多平方公里
Jackie 續指,靈長類動物是高度敏感,有高度複雜的社交行為和心理需求,當被圈養在狹小的空間,會導致動物園精神病(zoochosis)的症狀,包括頻繁轉圈、來回踱步等。他質疑動植物公園提供的空間遠遠不足,「(接近)300 隻動物被關在區區 40 個圍欄裏,動物們根本沒有機會伸展身體或者動腦思考」。他引述美國威斯康辛國立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Wisconsin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的科學研究指,猩猩合理的居住或活動範圍可達十多平方公里,「高智商的猿類動物類如猩猩,都被囚禁在破舊的鐵籠之中,同野外的活動範圍可謂天差地別。」即使園方如何修飾令動物園環境看起來更「自然」,動物的許多基本行為需求始終無法滿足,如狩獵、遷徙和社交互動;環境也極其單調,對動物來說缺乏刺激和自由。
動植物公園的宗旨包括提供在動植物方面的多元化教學,但 Jackie 指出,動物生活在不自然的生存環境,不可能展示自然習性,遊客往往在每個展示區停留數分鐘,大部份人都幾乎學不到任何東西,「但凡前往過動植物公園的市民都會意識到鐵籠同監獄根本沒有區別。」
2002 年研不再養動物
動植物公園的歷史可追溯到 1871 年,當年以蒐集和研究本地植物為主,故名為「植物公園」,後來動物展品日漸增加,1875 年易名為動植物公園。翻查資料,2002 年康文署一度研究動植物公園不再飼養動物,時任康文署助理署長丘國賢指,署方正聘請顧問公司研究該園的發展方向,包括發展成為一個「植物寶庫」,園內的動物將遷出,雀鳥則保留。
翻查中西區議會文件,當年康文署委聘香港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共同進行顧問研究,旨在制定動植物公園的長遠發展規劃。研究在 2003 年完成,當時顧問建議動植物公園應維持作為動植物園的角色,應發揮重要的康樂、教育及保育功能,並保留收集動植物展品的形式。
2014 年擬變身取締鐵籠
2014 年署方再委託香港大學嘉道理研究所連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進行香港動植物公園優化工程顧問研究,當時有傳媒引述研究報告指出公園存在多個問題,包括部份動物居住的鐵籠細小及欠缺維修,時任城市大學獸醫學院總監王啟熙受訪時贊同擴大動物的居住面積,若地方不足寧願減少動物種類,可將部份動物送往海外其他動物園。署方曾表示檢視報告建議為公園「變身」,新規劃包括取締動物鐵籠,改用仿樹林設計作為猩猩的居所,體形細小的動物則住進木製「新居」。
當年康⽂署亦諮詢公眾及持份者意見,舉⾏論壇及焦點小組,邀多個野生動物組織提建議。關注動物團體「⾏為增長聯盟」當時提到,公眾論壇的建議包括逐步減少在公園展覽動物,最終令動物園停運。康文署同年 7 月提交文件予區議會,改善方案包括更新整體設計和獸籠設計,使用可親近動物的獸籠設計和以混合物種的展示方式。
PETA:政府有意改善環境 惟乏輿論推動
Jackie 形容,園方某程度有順應公眾意見,例如 2008 年香港動植物公園一隻美洲虎去世後,沒引進新的美洲虎,到了今天園內已經沒有大型貓科動物。但時至今日,公園仍沿用鐵籠作為動物居所;體型越大、需要大範圍活動的動物,例如猴子、猩猩和大型貓科動物,在狹窄空間生活,難以避免心理和生理問題,「雖然政府有意改善動物居住環境,但政策執行力弱,加上缺乏本地輿論壓力推動,導致好多措施未能落實。」
一旦動植物公園轉型,就涉及安置動物問題。Jackie 指當中雙胞胎猩猩雲雲和華華,可回歸故鄉婆羅洲加里曼丹,其他動物應送至合適的野生動物庇護所。PETA 願意協助爲動物尋找安全的庇護所,並且提供轉移指引。
Jackie 強調,近年陸續有動物園關閉和轉型,例如有 140 年歷史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動物園宣佈關閉;哥斯達黎加的 Simon Bolivar 動物園改為植物園;美國明尼蘇達動物園(Minnesota Zoo)則由於遊客數量減少,依賴政府援助艱難度日。Jackie 促動植物公園轉型爲植物園,「保護動物的自然棲息地比建造一座牢籠會更加有效。」
康文署:公園肩負教育重任
對於動保團體促動植物公園減少並長遠取消圈養動物,康文署回覆《Yahoo 新聞》時無正面回應是否採納有關建議。署方稱公園不僅展示動物供觀賞,還肩負教育及保育的重任,定期舉辦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物種保護的認識和關注;展示動物也可拉近公眾與大自然的距離,提升對動物保育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署方強調,過去三年公園並無購買任何動物,而是透過動物交換計劃,引入並展示不同品種的哺乳類及雀鳥類動物,加強教育和保育;過去 3 個財政年度,公園每年營運開支約為 1300 萬元。2021 至 2022 年公園平均約 100 萬參觀人次,2023 年則為 175 萬人次;公園共約 40 個籠舍飼養約 158 隻雀鳥、78 頭哺乳類動物和 21 頭爬行類動物,園方作為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及東南亞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的成員,一直與組織內的成員聯繫和交流,提升動物護理水平。
康文署又指,根據 2014 年顧問報告,已聯同建築署積極改善籠舍設計,包括 2019 年完成改建婆羅洲猩猩的籠舍,採用貼近自然環境的設計,利用玻璃纖維混合物製作的仿木材,以岩磚取代家用瓷磚,並添置棲枝及繩纜等,讓動物可展現自然本性。
漁護署則稱,香港動植物公園的動物管理和獸醫護理由康文署負責,毋須向漁護署通報動物的健康狀況。康文署也可聯絡漁護署提供獸醫化驗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