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4・逝者篇|《龍珠》之父鳥山明、攝影泰斗陳橋、「鐵板神算」董慕節 今年逝去的大師們|Yahoo

【Yahoo 新聞報道】轉眼間 2024 年來到尾聲,這一年來有不少大眾熟悉的名字,離開人世。《Yahoo 新聞》與各位讀者回顧,細數一個個逝者的故事。除了上周報道過政商界、社會熟悉的人物,過去一年也有一些在文化、傳播、藝術界翹楚,離開人世,而他們的作品及才能備受欣賞,對業界貢獻良多。例如,本港著名攝影記者陳橋、「鐵板神算」玄學家董慕節,放眼外地則有日本漫畫家鳥山明、台灣攝影大師張照堂等。

陳橋

陳橋在 2017 年曾經返香港。(圖:楊德銘 facebook)
陳橋在 2017 年曾經返香港。(圖:楊德銘 facebook)

本港著名攝影記者陳橋,在加拿大溫哥華時間 4 月 6 日中午,在當地醫院安詳離世,終年 96 歲。陳橋早在 1956 年加入《英文虎報》,3 年後轉往《南華早報》任職攝影記者,直到 1987 年退休。

被行內尊稱為「橋叔」的陳橋,見證香港無數大小事,不論是內地難民逃港、六七暴動、香港前途問題,還是城中普羅百姓的生活,他都以相機拍下。陳橋的新聞攝影廣受認同,除了曾獲得 6 項世界新聞圖片榮譽獎(Honour Certificate, World Press Photo),亦在 1985 年獲得英女王榮譽獎章(Badge of Honour)。60 年代初,內地爆發飢荒,數以萬計民眾跨越邊境逃到香港,陳橋在 1962 年曾經到北區採訪,其中一張夫婦大哭的照片,成為了「逃港潮」的經典照片之一。

1987 年,陳橋結束了 30 年攝記生涯,並在 1993 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他曾經表示,移民當地並非他的主意,但久居後又讓他感受到溫哥華的寧靜,使他可以專心享受退休生活,打太極拳、站樁都成為了他的興趣,亦會不時做義工。移民後的橋叔拿起相機的機會少了很多,但對於以往的攝記歲月仍不吝分享,先後在 80 年代和 2006 年,分別出版《陳橋新聞從影廿年》以及《鏡頭下的歷史》。

2017 年,移居加拿大廿幾年的陳橋返港,跟一班攝影記者見面跟受訪,亦展示了他當年的攝影作品。(Photo by Robert 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2017 年,移居加拿大廿幾年的陳橋返港,跟一班攝影記者見面跟受訪,亦展示了他當年的攝影作品。(Photo by Robert 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陳橋在 1962 年曾經被派到北區採訪,他拍到的一張中年婦人大哭照片,成為了「逃港潮」的經典照片之一。
陳橋在 1962 年曾經被派到北區採訪,他拍到的一張中年婦人大哭照片,成為了「逃港潮」的經典照片之一。
1966 年 6 月 12 日,本港暴雨成災,西營盤正街的「長命斜」變成一道激流。陳橋在該處守候了一個鐘,最終成功拍到一名女士行經時跌倒的驚險一刻,這張相片亦為他帶來新聞獎項。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66 年 6 月 12 日,本港暴雨成災,西營盤正街的「長命斜」變成一道激流。陳橋在該處守候了一個鐘,最終成功拍到一名女士行經時跌倒的驚險一刻,這張相片亦為他帶來新聞獎項。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董慕節

「鐵板神算」玄學家董慕節
「鐵板神算」玄學家董慕節

今年 4 月,以「鐵板神算」聞名的玄學家董慕節逝世,終年 101 歲。有「半仙」之稱的董慕節,早在上世紀 50 年代就開始以「鐵板神算」幫人算命,後來逐漸成名,客戶更包括娛圈名人,例如黃霑、倪匡、馬榮成等,讓董慕節在 80、90 年代成為本港首屈一指的玄學家。

董慕節曾經為不少名人算命,當中包括已故「香江才子」之一的黃霑。翻查資料,黃霑曾經在 1982 年找過董慕節批命,其中董一句「一母一母又一母」,令黃大為驚訝,因為他的朋友從來都不知道黃有 3 個母親,連伴侶「林燕妮都不知」。黃霑在事隔 4 年後仍然覺得董慕節的命書是「字字準確」;不過根據命書的內容,董慕節曾經幫黃批命批到 72 歲後,而黃霑早在 63 歲時就過世。

著名漫畫家馬榮成又曾經找過董慕節算命。馬榮成早年在黃玉郎的「玉郎機構」內工作,因為黃玉郎的大弟子祈文傑跟董慕節是誼父子關係,當時馬榮成找董慕節算命也相對容易。關於馬榮成的命書,有一句批言就寫到「蛟龍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而令馬榮成名成利就的漫畫作品,正正就是《風雲》。

近年董慕節已經絕少為人批命,並長居於大坑家中,而且多年來都無將「鐵板神算」的技術傳授。去年是董慕節的百歲大壽,其家人去年 4 月為他舉辦百歲壽宴,近百人出席,當中出席者包括張國榮的經理人陳淑芬、歌后徐小鳳等。

董慕節早在 50 年代已經在中國大陸為人算命,後來在 1959 年來港。
董慕節早在 50 年代已經在中國大陸為人算命,後來在 1959 年來港。
黃霑曾經評價,董慕節的命書是「字字準確」。
黃霑曾經評價,董慕節的命書是「字字準確」。
董慕節去年出席百歲壽宴。(張存華 Facebook 專頁)
董慕節去年出席百歲壽宴。(張存華 Facebook 專頁)
董慕節的百歲壽宴相當熱鬧,近百人出席,包括徐小鳳、張國榮經理人陳淑芬等。(張存華 Facebook 專頁)
董慕節的百歲壽宴相當熱鬧,近百人出席,包括徐小鳳、張國榮經理人陳淑芬等。(張存華 Facebook 專頁)
張存華相當掛念外公,在社交平台的帖文貼出不少跟他的合照。(張存華 Facebook 專頁)
張存華相當掛念外公,在社交平台的帖文貼出不少跟他的合照。(張存華 Facebook 專頁)

鳥山明

鳥山明
鳥山明

《龍珠》、《IQ 博士》作者、日本漫畫家鳥山明在 3 月 1 日因為急性硬膜下血腫逝世。鳥山明 1955 年 4 月 5 日在名古屋出生,入漫畫界前任職設計師。在 1978 年,他先於《週刊少年 JUMP》以短篇《Wonder Island》(ワンダーアイランド)出道。1980 年,鳥山明推出《IQ 博士》,翌年再發行動畫,大受歡迎。

《IQ 博士》讓鳥山明成名,3 年後發表的作品《龍珠》讓他攀上漫畫界高峰,隨後推出的動畫更成功打入國際市場。《龍珠》系列的熱潮曾經席捲全球包括香港,其龜波氣功招式不單在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等港產片出現,更演化成打機術語。

在信和中心經營漫畫店 34 年的譚海森,見證 90 年代初港人排長隊買《龍珠》的盛況。他說,當年出版商「文化傳信」一日可以賣出 6,000 本《龍珠》:「那個瘋狂程度,以我做漫畫的人來說,是首屈一指的。」日本研究學者吳偉明亦指,《龍珠》帶有港式功夫的成分,加上誇張、幽默的表達方式,對後來亞洲的創作都影響甚鉅。

孫悟空與則卷阿拉蕾(小雲)都是鳥山明的經典角色。
孫悟空與則卷阿拉蕾(小雲)都是鳥山明的經典角色。
《龍珠》的孫悟空,成為了鳥山明筆下的經典角色之一。
《龍珠》的孫悟空,成為了鳥山明筆下的經典角色之一。

張照堂

張照堂作品眾多,不止於攝影集,還有文集。    (《攝影之聲》圖片)
張照堂作品眾多,不止於攝影集,還有文集。 (《攝影之聲》圖片)

台灣攝影大師張照堂 4 月 2 日離世,享年 81 歲。《攝影之聲》雜誌發表訃告時,形容這位曾經來港參與電影製作及舉行攝影展的藝術家,對台灣攝影及影像文化發展影響巨大。張照堂的創作橫跨電影、電視、紀錄片、實驗電影與靜態攝影等視覺藝術,長年投身編輯、策展與教育,對台灣攝影暨影像文化發展的影響巨大。他在兩年前榮獲金馬獎頒發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在電影圈的貢獻,今年也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

張照堂於 1943 年生於台北板橋,初中時因為哥哥借他一台相機,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他高中時期參加攝影社,隨擔任指導老師的攝影家鄭桑溪拍攝,展開影像探索。1960年,張照堂就讀台大土木工程系,卻傾心文學與藝術,受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與現代主義思潮影響,開啟他概念性與實驗性的攝影創作。

1968 年起,張照堂開始在中視擔任攝影記者。他也曾參與電影製作,作品包括 1973 年所攝製的《再見中國),以及拍攝於 1984 年的《殺夫》及《唐朝綺麗男》等。根據香港電影資料館記載,《再見中國》由唐書璇執導,張照堂負責攝影,是香港​​首部描繪、審視文革的華語劇情片,藉五名知青由廣州經珠三角農村冒險偷渡來港的故事,大膽描寫內地在文革初期的不安。張照堂不僅擅長視覺藝術,也能書寫。其傳世文集《文。張照堂》有這麼一句:「路的末端有光嗎?不知道,繼續找路就是了。」

《再見中國》劇照。 (香港電影資料館圖片)
《再見中國》劇照。 (香港電影資料館圖片)
張照堂(1943 - 2024)   (《攝影之聲》圖片)
張照堂(1943 - 2024) (《攝影之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