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白蝕症非藥石無靈 早確診助控制 初期1年屬黃金治療時間

【on.cc東網專訊】白蝕症影響外觀,不少患者因而產生容貌焦慮身心受創,患者容易患上情緒病。白蝕症難以確診,有不少病人都因而延誤治療,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引述研究指,有約57%患者以為白蝕症不能治癒,其實不然,建議患者可接受紫外線光學治療、類固醇藥物或JAK抑製劑等方法。精神科專科醫生李靖國表示,有患者因白蝕症而導致抑鬱,甚至不願出門、引發自殺念頭,幸好在使用外塗JAK抑制劑後,白蝕症情況改善並緩和情緒,他希望可增加對白蝕症的公眾教育,減少污名化,令患者知道白蝕症非傳染病也非藥石無靈。

白蝕症又名為「白斑症」或「白癜風」,影響本港約佔1%人口,估計至少有約7萬名患者。它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其主要成因是由於身體的免疫系統錯誤攻擊黑色素細胞,導致身體出現白斑,而白斑的形狀不一,可在全身任何部位出現。陳俊彥表示,現時醫學界主要認為的白蝕症成因包括免疫系統問題、先天基因缺陷、黑色素細胞自我破壞及末梢神經異常。而確診方法則包括查詢病人病史、對皮膚進行仔細評估、皮膚活檢、血液檢查、伍德燈檢查等方法。

不過,由於大部分患者以為白蝕症無藥可醫,甚至有研究顯示有44.6%患者因治療效果不彰而放棄尋找有效治療方法,令他們外觀情況難以好轉。李靖國表示,有研究發現近60%患者會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包括焦慮症及抑鬱症等,而白蝕症患者出現抑鬱症機率更是一般人的5倍。

李坦言,因為白蝕症發病年齡常見於10至30歲,年輕患者多在意自己外表,由於難以確診及過往未有太有效治療方案的煎熬,容易出現焦慮及抑鬱的症狀;加上許多白蝕症患者容易不被理解,家人朋友多會覺得白蝕症不痛不癢,壓力大就更會誘發白蝕症,造成惡性循環。

陳俊彥指,白蝕症的初期一年為黃金治療時間,若盡早確診有助控制情況;他又指治療方法有多種,例如傳統治療方式包括紫外線光學治療、外塗類固醇藥膏及口服類固醇,而近年亦有新的靶向性治療JAK抑製劑,包括口服藥物及外用製劑。雖然藥物無法改變基因,但若能有效控制情況,病人均可慢慢減藥,大部分患者也毋須永遠塗JAK抑製劑。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