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都市精神病|一文解構4大常見精神病患特徵 專家拆解坊間迷思

精神病患成為近期社會關注焦點,惟大眾對精神病患可能存在誤解(Getty Images)
精神病患成為近期社會關注焦點,惟大眾對精神病患可能存在誤解(Getty Images)

名人患病、與精神病患者相關的案件近期受到社會關注,例如一些稱為都市精神病的抑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這些名詞,都成為不少港人關心的病症。但在關心的同時,大眾對精神病患者有否誤解?《Yahoo 新聞》透過整理醫院管理局提供的疾病資訊,以及訪問臨床心理學家,解釋社會常見幾種精神病患的特徵,同時拆解坊間迷思。

資料來源:醫院管理局、「香港心聆」臨床顧問,臨床心理學家何振宇博士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據統計,本港至少有 30 萬人患上抑鬱症(Getty Images)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據統計,本港至少有 30 萬人患上抑鬱症(Getty Images)

1. 抑鬱症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據統計,本港至少有 30 萬人患上抑鬱症,世界衞生組織更指出,全球有超過一億人患病。據美國精神科學會的指引,病人若兩周內,大部分時間出現以下各項症狀的其中五項(必須包括第一或第二項),便可診斷為抑鬱症:

- 幾乎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

- 幾乎每天都感到情緒憂鬱

- 食慾或體重驟降或驟升,但非刻意減肥或增肥

-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 行動或說話比平時遲滯或激動

- 幾乎每天都感到疲累或失去動力

- 專注力、思考力或決斷力減退

- 幾乎每天都覺得自我價值低或有過份的罪疚感

- 反覆想到死亡、重覆出現無特別計劃的自殺意念,甚至曾嘗試自殺或已有實行自殺的計劃

成因及治療

抑鬱症可由生理因素,即腦部因各項原因發生變化,或是心理因素,如擔憂,遇上不幸事件後無法釋除負面情緒等形成。

常見的治療抑鬱症方式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包括抗抑鬱藥及鎮靜劑。一般而言,初服抗抑鬱藥病人,即使病徵消失後,仍須繼續服用藥物一段時間,服藥初期亦可能會出現便秘、肚瀉、嘔吐、昏睡、失眠、頭暈、頭痛等副作用,在服藥劑量及時間上,需聽從醫囑。

心理學家這樣說

臨床心理學家何振宇解釋,抑鬱症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輕度抑鬱患者,發病時間會比較短,仍可基本維持日常運作,「佢仍然返到工,只係無咁開心……胃口可能都合理。」但若情況嚴重,可能會連起床亦有困難,感到人生沒有希望。更嚴重的患者,甚至會有傷害自己的想法。

輕度抑鬱可做行為治療

何振宇指,若是輕度患者,可向精神科醫生查詢,處方藥物治理,亦可以只做「行為治療」,但重度患者便應「雙管齊下」,同時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

焦慮症泛指對未來及每天發生的事情都感到擔心,但事實上每人都有經歷「類焦慮」的階段(Getty Images)
焦慮症泛指對未來及每天發生的事情都感到擔心,但事實上每人都有經歷「類焦慮」的階段(Getty Images)

2. 焦慮症

焦慮症泛指對未來及每天發生的事情都感到擔心。事實上,每人都有經歷「類焦慮」的階段,例如面對考試會焦慮,但只要完成事情,像考試完結,焦慮狀態便會解除。但若果長期對不同事物都擔心,甚至影響睡眠,會胡思亂想,便可能有焦慮症的傾向。

假如在 6 個月以上時間,都有以下各項狀態的其中三項,且影響日常生活,便可能患上焦慮症,應盡早求助:

- 焦慮不安或感到緊張不安

- 容易疲勞

- 注意力不集中或頭腦空白

- 易怒

- 肌肉緊張

- 睡眠困難,如難入睡或睡眠質素惡劣

成因及治療

焦慮症的成因同樣可分為生理因素,即腦部狀況,或身體健康狀況出問題,以及心理因素,例如個人性格等;治療方面與抑鬱症近似,同樣可透過心理治療,如行為治療,以及透過處方藥物,如抗抑鬱藥等治療。

心理學家這樣說

臨床心理學家何振宇指,焦慮症很多時候都會與抑鬱症同時出現,「例如說我本身,可能是有些低落的情緒,我回不了公司,很多我應該做的事,我做不到,沒辦法提起勁去做……沒有上學,會退步;沒有上班,老闆可能會解僱我,慢慢形成一些生活障礙,累積下來,就會覺得,生活真的好難,做人真的很難,每樣事情都好像沒辦法完成,就形成惡性循環。」

躁鬱症患者會交替出現抑鬱、情緒低落,以及興奮高亢兩種精神狀態,但躁鬱不一定暴力(Getty Images)
躁鬱症患者會交替出現抑鬱、情緒低落,以及興奮高亢兩種精神狀態,但躁鬱不一定暴力(Getty Images)

3. 躁鬱症

躁鬱症患者會交替出現抑鬱、情緒低落,以及興奮高亢兩種精神狀態,躁狂時會表現自信,對事物充滿興趣,抑鬱時則會缺乏動力,失去興趣。

成因及治療

躁鬱症的成因可以是腦部化學物質失調,或因曾濫用藥物,或者生活環境變異,如失業等。此病亦有遺傳因素,病人的雙胞胎,或直系親屬患病的機會會較高。

躁鬱不一定暴力

躁鬱症可以透過藥物及心理治療治理,藥物如抗抑鬱藥或鋰鹽治療等;心理治療則包括認知行為治療等。目前躁鬱症的一線治療仍然是藥物,亦可同時配合心理治療,以提高效用。

心理學家這樣說

臨床心理學家何振宇解釋,躁鬱症的病人,在躁狂狀態時,會覺得世界美好,「大家都好喜歡我咁」,嚴重的話會因情緒高漲,控制力減低,做出脫離現實行為,「例如買嘢唔理價錢」。

他特別提到,「躁鬱」的躁翻譯的不貼切,可能令人聯想到暴躁、暴力行為,但其實此病的特徵是兩極的極端情緒,「躁係指情緒比較高漲,但好多時表現係開心、興奮,突然間好有希望,所有嘢都好掂。」他強調,興奮狀態可能會出現失控情況,但「唔一定係暴力,可以係心理上、生理上失控,例如碌好多卡 。」

何振宇亦表示,躁鬱的兩極,「『鬱』的時期係長好多」,高漲的狀態則只會短暫維持。

思覺失調即因腦部出現情況,令思想及五感出現問題。思覺失調是廣闊的統稱,妄想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都在內,視乎病患的嚴重程度而診斷。但其實原來不少人都經歷過「短期思覺失調」的狀況。(Getty Images)
思覺失調即因腦部出現情況,令思想及五感出現問題。思覺失調是廣闊的統稱,妄想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都在內,視乎病患的嚴重程度而診斷。但其實原來不少人都經歷過「短期思覺失調」的狀況。(Getty Images)

4. 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是腦部疾病的一種,即因腦部出現情況,令思想,以及五感,即視覺、聽覺等出現問題。思覺失調是一個廣闊的統稱,在其診斷光譜中,妄想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都在內,須視乎病患的嚴重程度而診斷。

心理學家這樣說

臨床心理學家何振宇指,香港約有 2.5%人患上思覺失調,而其實不少人都經歷過「短期思覺失調」的狀況,「可能捱夜後,對於聲音好敏感;飲了酒,天旋地轉,呢啲都係思覺失調,但好快會好返。」他指,假若思覺失調的狀態是長期存在,才可能被診斷為精神分裂,而目前香港約有 0.57% 人口患上精神分裂,即約 4 萬人。

他強調,認為思覺失調、或精神分裂症患者會有傷人傾向,「完全係誤解」,認為只是「聚光燈效果」,「好似會覺得,搭飛機危險過搭車,係因為搭飛機一有意外,社會會好聚焦去講,媒體會報道。」他指,直接與精神病患有關的暴力事件其實很少,「少於 5%。」

何振宇引用加拿大一個 2018 年的調查,指在例如謀殺案之類的嚴重暴力事件中,只有 3.7% 是有關嚴重精神疾病,「100 單入面,有 97 單係由好似你同我,呢啲『正常人』去犯下。」

他又指出,精神病或心理病患者,很多時都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可能係受過創傷經驗、欺凌、家庭創傷,或者係暴力加害對象。」

何振宇呼籲大眾,不要誤解或對精神病患錯誤地恐懼。他引用「香港心聆」曾做過的調查,指香港人當中,有兩成人,在一生中至少一次,精神健康會達到可被診斷為有心理疾病的門檻;若是以受到情緒困擾計算,更多達 6 成香港人有困擾。「所有人都會經歷情緒上的困難,面對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