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疑爆「米酵菌酸」中毒 專家:河粉米粉變味勿吃 銀耳木耳勿浸太久

台灣發生懷疑米酵菌酸導致中毒死亡事件,令人關注本港澱粉質食物是否同樣有風險。本港有毒理學專家指出,米酵菌酸是由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簡稱霍爾德氏菌)所產生的毒素,較多存在於泥土中,故有機會存留於澱粉質食物上,但這種細菌必須在特定的溫度和環境下才會釋出毒素,「釋毒」機會較罕有。專家提醒市民,如果進食河粉或米粉時,嚐到已變味如酸,最好不要進食。若出現米酵菌酸釋出的毒素,死亡率可超過五成。

銀耳、木耳不應浸太久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臨床毒理專科委員會主席謝萬里醫生接受《Yahoo 健康》訪問時表示,霍爾德氏菌多在泥土中生長,通常有兩大類別的食品源頭可能會受這種細菌感染,第一類是澱粉質又經磨碎後製成的酵米麵類食品,例如河粉、米粉、馬鈴薯、粟米食品等;第二類是木耳及銀耳等的食品。另外,印尼發酵食品「天貝」,由於是黃豆磨碎製成,也可能有米酵菌酸。

不過,米酵菌酸毒素需要釋出毒素,才會對人體有害,例如在攝氏 26 度和磨碎的成份遇上水份或空氣等合適環境,始會產生毒素,而能夠出現這個情況的機會是相對罕有,故此至今其他地方見到的個案並不多,本港亦未有發生同類個案,但毗鄰香港的深圳曾出現一宗。

謝萬里說,由於無色無味,我們不易在食品中發現霍爾德氏菌,甚或是知道已經䆁出毒素,也難有任何預防的方法。不過,對於一些澱粉質食品例如河粉、米粉等,如果進食時已經變了味如酸臭,最好不要進食。另外,如銀耳和木耳,食前不應浸太久,因為水份可能是米酵菌酸䆁出毒素的誘因之一,市民可以考慮浸泡的工序在雪櫃內進行。

毒素停留人體較久會損害多器官功能

至於中毒後的徵狀,謝萬里指會因為所吸收的毒素份量不同而有異,輕則腸胃不適、嘔吐、肚痛、發燒;嚴重的會造成肝受損甚至衰竭,腎功能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也受損害。米酵菌酸毒素一旦進入人體,很快經血液走遍全身,毒性可以說十分強。究竟須吸入多少份量的毒素才會出現嚴重情況,目前仍有待研究。

治療方面,謝坦言至今未有針對米酵菌酸的解毒劑,祇能給予病人支援性的治療,減輕徵狀,令病人自行排出毒素,又或為病人施行血漿置換,協助排走身體內的毒素。由於毒性甚強,加上毒素停留的時間可以長達以日為單位,不僅破壞肝、肺、腎,以致腦神經,造成多樣器官衰竭,故死亡率甚高,可以超過五成。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臨床毒理專科委員會主席謝萬里醫生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臨床毒理專科委員會主席謝萬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