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大肆報道自殺新聞惹反效果 精神科醫生:「新聞疲勞」令人對自殺麻木

精神科專科醫生指,腦部出現化學作用時會影響其功能,並帶來精神健康問題,透過專業評估與治療,病人可以康復。
精神科專科醫生指,腦部出現化學作用時會影響其功能,並帶來精神健康問題,透過專業評估與治療,病人可以康復。

【Yahoo健康】生與死僅一口氣的距離,然而,每七位香港人,就有一位在為這一口氣垂死掙扎,面對著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或情緒問題,當中超過一半不會尋求專業協助。過去曾有藝人或名人罹患情緒病,甚至因此自殺,再次敲起精神健康的警號。

精神專科醫生許龍杰接受《Yahoo健康》專訪時指,因精神健康上新聞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是數之不盡或比事主更嚴重的個案,惟長期靠新聞事件引起關注亦會令市民「新聞疲勞」,並對自殺事件感到麻木。

許龍杰解釋,傳媒大肆報道對於一般人或未有明顯影響,但或會令他們覺得「又是這些(自殺)新聞」;但要注意的是,大肆報道自殺新聞對於已有情緒或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影響特別大,有機會放大他們的負面情緒,引起模仿效應「就如推銀機剛扔下的銀仔,把他們推下懸崖底」。

「在遊戲機裡掉下去的銀仔,不是剛扔下去的那一枚,而是本身已在邊緣的銀仔」,許醫生稱自殺亦然,他們選擇結束生命,是之前已有很多事情把他推在懸崖邊。他認為要改善有關情況,首先避免人們站在懸崖邊,多陪伴患者,給予他們抒發負面情緒的出口,拉他們離懸崖遠一點。

港人無法做到「心身社群」 健康過勞生活影響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是近年環球關注的議題,許醫生解釋,健康最初主是指人的壽命,有病醫病,延長壽命;而精神是大腦的一種表現,包括思想、情緒、行為和感官等。當人們有負面情緒而做出傷害自己,甚至影響性命安全,便是精神健康出現問題。世衛將健康定義為身體、精神和社會完全健康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即是對社會有貢獻,找到自身價值,亦擁有感到重要的群體,整體而言便是『心身社群』」,許醫生無奈表示,這是老生常談的事情「但係香港人做不到」。

他指,很多港人下班後仍需處理公事,結果令身心都過勞(Burn out),身體亦出現失眠、胃痛、腹瀉等反應。曾有病人因工作壓力令他睡覺時,經常夢見被大量文件夾追趕而嚇醒,或過度疲倦至不欲與人接觸。

港人生活節奏急促,許龍杰醫生指,大家都把時間給予工作,甚少空間處理個人精神健康。
港人生活節奏急促,許龍杰醫生指,大家都把時間給予工作,甚少空間處理個人精神健康。

正向與負面情緒沒有衝突 過度壓抑易致一發不可收拾

港人生活節奏急促,精神健康難以佔有一小拍子。許醫生指,不少求診病人,特別是男性,喜歡完成一天工作後,享受在寓所樓下5分鐘的個人時間(Me Time),「食支煙,打鋪機,然後回家當個樂觀正面的兒子、丈夫或爸爸」。許醫生表示,人性喜歡追求美好,喜歡表現好的一面「因為大家不喜歡放負的形象,社會要求正向,結果有負不敢放,愈來愈壓抑,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許醫生強調正向沒有問題「我們可以正向,關鍵是正向時有否在掩飾或逃避負能量;有負能量也不成問題,重點是面對及處理,正向與負能量沒有衝突,正向積極的同時也可以有著負能量」。

正向與負能量沒有衝突,重點是處理負能量而非掩飾。喜歡笑的許龍杰醫生指,平日遇到負能量時會吃薯片打機,以及向友人傾訴。
正向與負能量沒有衝突,重點是處理負能量而非掩飾。喜歡笑的許龍杰醫生指,平日遇到負能量時會吃薯片打機,以及向友人傾訴。

病人掩飾致加強病情 冀增加大眾對精神治療的誤解

調查顯示,本港有七分一人經歷常見的心理疾病,但當中七成半的人不會尋求專業協助。許醫生指,不少患者不願求診,除了標籤化,對自身情況缺乏了解外,許多人選擇掩飾主要是不欲表現自己的負能量。許醫生解釋,一般治療會先向病人進行評估,再按其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服藥,通常不用服藥「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出口處理負能量,但好多人都是嚴重至需要藥物治療才願意求診,故首次會診後便要服藥,給予人看精神科便要服藥的錯覺」。為免被人歧視,不少病人取藥後不按指示服藥,結果病情加劇至要加強藥物,許醫生慨嘆道:「然後人們又覺得精神科藥物難以斷尾」。他指因工作關係,個人較少出席社交活動,以免碰病人,令他們感尷尬,笑稱「不僅精神科病人,就連精神科醫生也快有社恐」。

許醫生解釋,大腦是身體器官的一部份,當腦部出現化學作用影響功能,便會帶來精神健康問題,如一部電腦開啟太多視窗,導致電腦無法運作當機,而藥物便是減少大腦相關化學物的影響,讓腦部得以「重新開機」,重新運作。

大腦是身體器官的一部份,當腦部出現化學作用影響功能會帶來精神健康問題。許龍杰醫生指,藥物可減少相關化學物的影響,讓腦部得以「重新開機」運作。
大腦是身體器官的一部份,當腦部出現化學作用影響功能會帶來精神健康問題。許龍杰醫生指,藥物可減少相關化學物的影響,讓腦部得以「重新開機」運作。

自殺非單一事件觸發 籲多陪伴事主給予空間抒發負面情緒

改善社會精神健康非一朝一夕的事,事主選擇結束生命也不是單一事件。面對本港精神科專業人士與患者供求嚴重失衡的狀況,許醫生建議可更跨界別合作,教育界現時有家校合作,長遠可以與教會、佛堂等宗教團體合作「不少宗教團體都舉辦身心靈的課程,如與他們合作,分享我們的專業知識,讓病人在舒適的環境,以及熟悉的親友陪伴下,對康復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人精神壓力大,生活緊張,許龍杰醫生去年出書倡「是旦主義」,鼓勵大家學習接受不完美,給予自己喘息及慢活的空間。
很多人精神壓力大,生活緊張,許龍杰醫生去年出書倡「是旦主義」,鼓勵大家學習接受不完美,給予自己喘息及慢活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