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長者不願在醫院接受晚期照顧 90後禮儀師推動在家離世 有醫生證明不算凶宅|Yahoo

【Yahoo 新聞報道】新冠疫情令香港逾萬人死亡,不少病患在家離世。90 後禮儀師陳培興近年積極推動在家離世的觀念。以往不少人對在家離世有誤解,以為是「屍體發現案」。但疫情過後,多了人接受在家離世,殯儀業亦逐步改變手法,「以前(處理在家離世)嗰種方式太生硬,冇咩特別遺體護理,白布包走抬上靈車運走,(遺體)太過似物件。現在多了行家做遺體護理,用輪椅送走,而家成個行業都溫柔咗,貼近咗日式(做法)。」

有家屬寫心意卡向陳培興致謝,指在家離世讓一家人長時間陪伴親人走人生最後一段路。 相片:受訪者提供
有家屬寫心意卡向陳培興致謝,指在家離世讓一家人長時間陪伴親人走人生最後一段路。 相片:受訪者提供

阿興引述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研究,若預料在一年內死亡,逾 8 成長者希望可在醫院以外的地方接受晚期照顧服務,只有 17% 想在醫院,「每個人走嗰陣,都會想喺自己熟悉、舒服環境走。」該研究指出,若壽命只餘下以日計,33.8% 長者選擇留在家中,15.5% 選擇安老院、護養院或善終機構,49.5% 選擇在醫院。

陳培興近年努力推廣在家或院舍離世的選項,包括舉辦講座探討相關政策。相片:受訪者提供
陳培興近年努力推廣在家或院舍離世的選項,包括舉辦講座探討相關政策。相片:受訪者提供
陳培興形容現時整個行業都變溫柔,貼近日式做法。圖為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劇照。
陳培興形容現時整個行業都變溫柔,貼近日式做法。圖為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劇照。

公屋戶較多選擇在家離世

阿興慨嘆,現實是 9 成人最終都在醫院離世。少數選擇在家離世個案中,公屋住戶較私樓住戶多,因不用擔心影響樓價,「公屋佢哋冇呢個concern。」他指銀行為私樓等單位估價時或視乎有否「上新聞」,來判斷是否「凶宅」,例如謀殺案就會影響估價。然而,一般來說在家離世有註冊醫生證明自然死因,單位並不算「凶宅」。

阿興續指,由開始安排在家離世,到正式死亡少於 3 個月的個案,聘請醫生上門檢查、派藥和簽發死因證明,以及殯儀公司上門做遺體護理、清潔和運走等相關服務,費用涉及 2 至 3 萬元。由於這類在家離世的遺體不會運回公立醫院或公眾殮房,要運送到私營運作之殮房,會產生一筆「遺體存放費用」,一般而言存放兩星期的費用大概在 1 萬元以下,存放時間越短費用越低。

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研究指,若壽命只餘下以日計,33.8%長者選擇留在家中。(Getty Images)
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研究指,若壽命只餘下以日計,33.8%長者選擇留在家中。(Getty Images)
公屋住戶在家離世的個案較私樓住戶多,因不用擔心影響樓價。(Photo by Miguel Candela/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公屋住戶在家離世的個案較私樓住戶多,因不用擔心影響樓價。(Photo by Miguel Candela/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輪椅七人車低調運走遺體

他補充,以往在家離世用擔架抬走遺體上靈車,現時殯儀公司已漸漸改變做法,提供遺體清潔、護理和更衣服務,亦用輪椅和七人車低調運送遺體。

在家離世需及早準備,需要醫生在病人離世前 14 日內曾經看診,並在病人離世後 24 小時內上門證實,就可歸屬於「自然死亡」。若果未有預先為在家離世做準備,病人最後卻在家中死亡,並且沒有註冊醫生能證明其自然死因,這類個案就需要報告死因裁判官,後續會走「非自然死亡」程序。

陳培興指,殯儀師可為在家離世的個案提供遺體清潔、護理和更衣的服務。
陳培興指,殯儀師可為在家離世的個案提供遺體清潔、護理和更衣的服務。

走好最後一段路

如何走好人生最後一段路,病患與親人都各有考慮。阿興舉例,醫院有延長生命的搶救程序,老人家就擔心在家離世會麻煩親人照顧,寧願選擇最不影響子女的方式。他提醒,有些疾病是不可逆轉,用搶救程序延長生命是否對病人最好?對照顧者而言,在家照顧親人亦未必全然是負擔,可以是一個回報親人的方式。他曾聽一位女兒分享在家照顧臨終媽媽的小插曲,有次媽媽問:「照顧我係咪好辛苦?(照顧)去廁所、食嘢、冇得瞓。」女兒答:「你細個都係咁湊我。」

阿興建議家人之間可坦誠溝通彼此有甚麼擔憂,「由多啲一個臨終病人角度出發,你就會知自己應該做咩(決定)。」他有時會提醒客人,「佢走得舒服啲,好過喪禮先嚟做大啲......生前少啲遺憾,唔駛後來先嚟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