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見人|美國「最佳前總統」卡特的平靜笑容

就是在 2015 年 8 月 20 日這個記者會上,卡特親自對外公布其黑色素瘤的病情。即使患病,他的臉上仍然掛着笑容。 (Photo by Jessica McGowan/Getty Images)
就是在 2015 年 8 月 20 日這個記者會上,卡特親自對外公布其黑色素瘤的病情。即使患病,他的臉上仍然掛着笑容。 (Photo by Jessica McGowan/Getty Images)

撰文:冼麗婷

對人的感覺,是好難解釋的。也因為有難以解釋的感覺,才會觸動我寫人。

剛辭世的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十年前在電視新聞裏的一個表情,一直令我縈繞不忘。就因為那個表情,我在 2015 年寫過一封信給卡特,邀請他接受訪問。

2015 年卡特親自在記者會宣佈自己患癌,黑色素腫瘤擴散至腦及肝,當時他的平靜神情,完全把我攝着。直至今天,我腦裏還清晰記得畫面:他側着臉,平靜地微笑着,隔着螢幕,仍感受到一種巨大難以言說的力量,在重病、人生大限之前,他平靜如水。作為 2002 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他內心的真平安,表露在臉容上。

危疾大限之前 表現平靜

那次在電視看到卡特的臉容,讓我深深陷入沉思,任由自己想像,想發掘,想了解。我想,甚麼人能夠在危疾大限之前,能有如此平靜表現?那一種力量,來自甚麼?我好相信,談論和平自由人道問題,需要很大的力量泉源。如果我們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釋,很多時,總是不圓滿地說教。但若能找對的人去說出經歷,勝過喋喋不休講道理,這就是人物訪問的奇妙功能。

有時候,看事物、看新聞的感覺,跟身邊朋友討論,不一定找到共鳴。去年初(2023 年初)又看到 BBC 新聞報導卡特接受寧養消息,字裏行間,發現原來也有人有相類感覺,「He has frequently expressed a striking calmness when dealing with his health challenges.」重點是說卡特面對危疾挑戰,每每表現驚人的平靜。他在 2015 年曾道,「I’m perfectly at ease with whatever comes」,「I’ve had an exciting, adventurous and gratifying existence.」那就是說,他滿足於在世的奇妙旅程,甚麼都處變不驚了。

在那次的記者會上,卡特講到自己接受療程需要戴面罩,向公眾解釋時表現仍然從容。  (Photo by Jessica McGowan/Getty Images)
在那次的記者會上,卡特講到自己接受療程需要戴面罩,向公眾解釋時表現仍然從容。 (Photo by Jessica McGowan/Getty Images)

2015 年因為觸動,我寫信給這位前總統,透過電郵,寄給他曾任佐治亞州參議員的孫兒 Jason Carter。Jason 透過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代表回覆電郵,婉拒了我的訪問邀請。拒絕,是意料中事,如果答應,就有點是奇蹟。當時我也沒去想這樣做是否徒勞,其他人或會猜度,找他訪問意義何在?是為了做一趟名人、總統的訪問?為了政治討論?

與其說卡特能說甚麼,不如說,我想以他的故事寫出甚麼?其實,寫信時,我仍不太肯定。總是想,一定有更深的泉源可以發掘。去年跟朋友再說起想寫卡特,朋友認為他 out 到不得了。但我一直念念不忘。這位前總統最少有一樣特色,2002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一名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形容,卡特「未必是美國史上最有為的總統,但他必定是該國前所未有最佳的前總統」。

2003 年,卡特曾反對小布殊政府攻打伊拉克。年輕時曾經當過海軍軍官,後來是佐治亞州州長,最後成功當選總統。1977 年至 1981 年在任總統時,最令人印象深刻是 1979 年德黑蘭美國大使館被佔領,數十名美國外交官及平民被挾持,卡特於 1980 年派遣特種部隊營救人質但失敗,八名負責行動的軍人喪生。同年總統大選,卡特敗給共和黨對手列根,無法連任。

卡特在 2002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Photo by Arne Knudsen/Getty Images)
卡特在 2002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Photo by Arne Knudsen/Getty Images)

卸任總統 積極投身國際和平及人道工作

上天給他人生真正成功的角色,是在卸任總統之後,積極投身國際和平及人道工作。九十年代為波斯尼亞戰爭停火,居中斡旋,促成和約,前此,他也成功令埃及與以色列簽署「大衛營協議」。在人道工作上,卡特協助落後國家對抗大規模的疾病,2016 年獲香港「呂志和奬」中的「正能量奬」,按得奬人短片介紹,卡特中心數十年前已發起全球消滅麥地那龍線蟲(Guinea worm)病,從 1986 年三百五十萬人染病,減至 2015 年只有二十多宗患病個案。此病是因為飲用附有麥地那龍線蟲幼蟲的受污染水,導致病蟲寄生人體,若是年幼病人,病蟲可以從身上例如膝蓋鑽出來,病人不但劇烈痛楚,還會終身變成癱子。感染過這病的人,不會免疫,有機會一生受此病折磨,被形容是對人類尊嚴極大打擊的一種病。

或許卡特不是出色的總統,但他有自己的信念,活自己的前總統人生。

2013 年,卡特夫婦在丹佛市參與 Carter Work Project 的工作,協助興建房屋。 (Photo By RJ Sangosti/The Denver Post via Getty Images)
2013 年,卡特夫婦在丹佛市參與 Carter Work Project 的工作,協助興建房屋。 (Photo By RJ Sangosti/The Denver Post via Getty Images)

2019 年他三度跌倒,其中一次,眉骨縫了十四針,一隻眼睛滿是瘀血,但依然出席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的建屋活動,這是他為有需要人士開展了數十年的國際義務建屋工作,以行動活出信仰。九十多歲,仍然拿着工具造木工,他曾經說過,當要停止的時候到了,他便會停下來;如果未到停下來的時候,他是不會停的。

在生命盡頭以前,他依然努力以行動幫助有需要的人,發揚人與人之間的愛、欣賞、互相尊重及公平,而他,只在乎上帝的「目光」。在 CNN 一篇報道中,他這樣回答關於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A decision only you can decide: What kind of person so far in my life have I chosen to be? If you’re not satisfied at any time, you can change. Every person… can be a complete success in the eyes of God,”Jimmy Carter

平凡與平靜的力量

看過近年一幀五位在世美國總統站在一起的合照,最年長是卡特站最邊,他身旁的克林頓,身體是比較偏向小布殊,花生總統卡特,總是有一點點疏離,或許,他不會像克林頓或小布殊以前總統身份走上 Master Class 教人大師級領袖學問。或許,別人看他平凡,但有一些珍貴的,是平凡還是平靜的力量,這也是他留給我要解的「心結」。

奧巴馬(左二)當選後,小布殊(中)曾經請了父親老布殊(左)、克林頓(右一)和卡特(右二)到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共聚。 (Photo by Brooks Kraft LLC/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奧巴馬(左二)當選後,小布殊(中)曾經請了父親老布殊(左)、克林頓(右一)和卡特(右二)到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共聚。 (Photo by Brooks Kraft LLC/Corbis via Getty Images)

患病期間,卡特繼續超越「大限」時光,定期擔任浸信會的主日學講師,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聽課人合照,如果當時我下決心去上他的主日學,或許訪問早就成功了。

卡特夫婦婚姻長達 77 年。2023 年 2 月卡特中心宣布卡特經過連串短暫留院治療後,決定在家中接受寧養照顧,與家人共渡餘下日子。CNN 新聞訪問一位熟悉寧養服務的專家說,寧養的意思,是給生命快將終結的病人安寧舒適的照顧,不再進行醫學治療,而這種病人,通常預期剩下不多於半年生命。

天上地下的回應

公布進入寧養日子後,由孫兒 Jason Carter 就祖父母情況,在 Twitter 發了簡單訊息:「They are at peace and - as always - their home is full of love. Thank you all for your kind words.」結果,妻子 Rosalynn Smith 活到 96 歲,先行一步,於 2023 年 11 月離世。而他多活一年有多,以一百高齡辭世。

當年,其實我還請一位能找中間人傳遞訊息的教會朋友,給我發訪問邀請,但我想,信件並沒能直接去到他手上。無論如何,給卡特的信,最後一句,我是這樣寫:「If love and justice guided me on the road of journalism, writing people with meaningful and powerful message could only be done when there is a will from above and below.」

快十年了,他在病裏向前走,踏着風浪,彷彿是奇蹟,其實,即使沒有做成訪問,十年的恩典,已是一個天上地下的回應。

前往浸信會主日學的教徒,可以經常見到卡特的笑容。攝於 2019 年。  (Photo by Paul Hennessy/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前往浸信會主日學的教徒,可以經常見到卡特的笑容。攝於 2019 年。 (Photo by Paul Hennessy/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冼麗婷昔日文章】

太白海鮮舫裏的香港文學:生死戀

金耀基糾正外間混淆通識教育:「好像通識教育產生某種壞的事情」

預警大學不要失去靈魂? 中大前校長金耀基《大學之理念》 平衡科學與人文之道

聖誕樹下的 Christmas Carol

我聽過瓊瑤騸然溫暖的聲音:「人從沒有中來,再回到沒有中去」

「香河」越南餐廳證45年盛衰 老闆女結業:「我曾想跟香港有個好結局」

金耀基開腔撐盧煜明為中大校長最佳人選 「希望他不要放棄科研」

盧煜明專訪(四):香港科研黃金時間 VS 年輕人去留 「我們這裏做科研好自由」

盧煜明專訪(三):談專利運作「意念很容易被人偷走」 渴求懂科學懂商業人才當 CEO

盧煜明專訪(二): 科研致富 維港景色成私人記憶珍品

盧煜明專訪(一): 太太患認知障礙多年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 “sad”:「慢慢茁壯,又慢慢變弱」

盧煜明盛傳出任中大校長 太太七年前患認知障礙症:「我跟高錕是個對調。」

記者教寫作(下) 倉鼠同學的萬年孤寂

記者教寫作(上) 從《小王子》的眼淚說到逃避 ISIS

人在狗在 桃花王與大耳仔的慈悲

大美督忘憂麵包店的五味念力

【資深人物訪問記者 冼麗婷】

在 slasher 新世代,冼麗婷是香港記者 / 作家 / 人物寫作導師 / home baker。咀嚼人要時間,寫字要時間,等天然酵母開心要時間,用百分之二百真誠,等待深刻的味道,這是她做人、造麵包的樂趣。

在 Patreon 建立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一年,因為會員支持,讓她能繼續訪問、看書。讀張愛玲、馬奎斯、米蘭昆德拉寫世情;見人寫人,聲演說人,憑文學的直覺與多年新聞人的訓練和價值觀,無論時代怎變,堅持寫真實故事。

WriteHouse 不變,天下人字裏相逢。見字,如家。

訂閱 Patreon 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

冼麗婷,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於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學士及碩士;著有《見字如見人》。

冼麗婷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