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見人|金耀基糾正外間混淆通識教育:「好像通識教育產生某種壞的事情」
編按:
上周五刊載的文章,提到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發布了新書《大學之理念》(擴大版)。書籍問到一個重點,「作為建構中國現代文明的知識基地,大學如何避免『沒有靈魂的卓越』?」在發布會上,金耀基亦以哈佛大學和中大作為對照,言談之間表達出他對中大「價值教育」(value education)的肯定。適逢中大下月將會換校長,「大學之理念」更值得細味。
特約記者:冼麗婷
攝影:張志華
1970 年開始受聘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前校長金耀基,1975 年往英國劍橋大學當訪問學者。在劍橋圖書館看百年來「大學之為大學」等為數不多的論述,是為動念書寫《大學之理念》之始。
他在 1983 年於台灣出版《大學之理念》,綜論世界不同大學之源流、制度、角色、功能及理念,四十一年後的今天,香港政治情況已經改變,金耀基留居香港明年就五十五年了,作為中大前校長、退休社會學者及政論者,這位「中大人」經歷改朝換代的變化,國際視野下的大學之理念不變,只是,實行理念的環境已變。
政治,是不能取悅所有人的。在學術上,金耀基仍然肯說真心話,包括為中大開拓通識教育的人與理念說話。作為有系統地研究過國際大學制度與功能的前校長,從叩問「何謂大學」開始,半世紀過去,金耀基當然看到科學創新研究與人文價值是沒有矛盾的,他對今天中大的建議是:除了應繼續推動科研力量,也要保持中大重視研究與教學的傳統。
對於以「唯一候選人」背景快將出任中大校長的盧煜明,在中大教育發展操作上,例如資源分配,金耀基很撇脫對記者說過:「很簡單,不能投放科學很大,投放人文太少。」他既希望盧煜明繼續發展個人科研工作,也認為「準新校長」既是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畢業生,不可能不受英國古老學府的人文氣質影響,希望他做到「科學與人文都重視」。
金耀基在新書《大學之理念》序中提到,十九世紀以前,傳統大學所講的知識,都是「人文」範疇;十九世紀以後,轉變為社會學者貝拉(Robert Bellah)所說「知識的科學範式」(scientific paradigm of knowledge)。在科學主義(scientism)下,科學與知識之間劃上了等號。書中論大學之「功用」,提到科學與人文價值教育之失衡,在美國以至中國的大學都發生。「在科學知識的文化範典(範式)下,價值系統及觀念被視為不是「知識」,於是倫理教育或價值教育在大學知識廟堂中的位置也就不確定了。(p. 202)」
如果說價值、倫理教育被邊緣化是一種預警,回看 11 月 11 日新書發布講座上,金耀基引 Harry Lewis 的著作《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失去靈魂的卓越:一間偉大學府怎麼會忘了教育》)指出,作者所指大學失去靈魂的重點是:哈佛在研究方面很卓越,但是教育出了問題。其中一個重點,是關於缺乏道德倫理的「價值教育」(value education),「 他(Lewis)那個時候發現學生缺少道德教育及倫理方面教育,認為大學已經忘了他的天職是應該告訴學生 what is right, what is wrong,其他不講。This is what he said,不是我講的。」討論與真理,在金耀基認為,要看出兩者的不同。「現在討論事情,很多時候都變成相對,甚麼都是 relative,相對主義是個大問題,相對主義本身是美麗的事情,但過了頭就是非常危險。」也就是 Lewis 批評哈佛大學教育所說:「大學已失去,誠然,已自願地放棄,它鑄造學生靈魂的道德權威。」
若把「大學之理念」放到中大,金耀基認為中大一直著重價值、倫理教育,已故首任校長李卓敏在創校之時,在專業教育以外,已全面推展通識教育。金耀基在講座上說:「中文大學,在這方面其實做得很不錯,在 value education(價值教育),道德教育,我們學校更注意,重點在於我們的通識教育。大家最近這幾年來,尤其 2019 年以後,香港出現對通識教育有一個很混淆的看法,好像通識教育是產生某種壞的事情的一個原因。」
以教育觀點為通識教育說話,點出問題不在中大,而在中大以外。現年八十九歲的金耀基,大度、有看法而不囿於政見,以心之所真為善。作為前校長,對通識教育學者所作的努力,給予欣賞及肯定。這正是他替中大哲學系前系主任、大學通識教育前主任張燦輝著作《為人之學:人文、哲學與通識教育》(2021 年)寫八千字序的原因,肯定在中大讀書、教書、退休的張燦輝在通識教育的貢獻。
可是,張燦輝已成暫時「不會回港」的退休教授。幾年前寫序之時,身邊不是沒有人向金耀基說話提醒,但他不管,他曾向記者說:「有些問題,我不理,我幫他寫。我不是衝衝衝的人,但我覺得他做得不錯的,要承認,他的《為人之學》 我就是要寫(序),我覺得他的確是做得好。」
序中,金耀基以通識教育作為人文教育,把它跟研究型大學的關係,一環扣一環的解說,也是他的一種「大學之理念」。中大已故終身校董、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校長 Clark Kerr 提出,現代大學已成為「知識工業」(knowledge industry)重鎮 ,令金耀基印象深刻。大學教育也由此偏離人文,出現人文失位的現象,令人叩問:為甚麼大學教必須有「人文教育」?甚麼才是「人文教育」?這就要回到大學的本質與理念。
美國研究型大學重視研究與創新知識的同時,在二十世紀也倡導了「通識教育」,金耀基認為,Lewis 對哈佛大學教育「沒有靈魂」的指責,正是對哈佛通識教育的批評。至於「怎樣的通識教育才能賦予大學教育一個靈魂?」回歸至中大而論,他認為張燦輝在人文學科的基本理念,就是「人的理想及人文教育的理想」,以此糾正「人文失序」的情況,並以人文學科定位為大學教育的核心,也把它看作是大學教育之「靈魂」,而通識教育,正是人文學科的延續。
金耀基形容張燦輝的通識教育課程,是中大獨家的,是學術與教育的工程。他對記者說,中國傳統大學教育,講求止於至善至美,不講「真」(truth),「西方大學講『真』,科學於大學 dominate(壟斷)了;中國研究型大學也因科學脫離了過去大學止於至善,所以 valuation education(價值教育)好重要,而香港沒有一間大學不說通識教育,我一直關心中大通識教育,中大在通識教育是辦得最好的之一。」
金耀基以八十九歲之齡再版《大學之理念》,中間走過的社會變化,盡在不言。此書非學術研究,而是他的個人看法,「比如我講到大學要追求 excellence ,大學也應該要 demonstrates world spirit,那些都是我的看法、見解,所以這本書,有點價值,一百年來,沒有一個人,沒有一本書,真正論說大學,除了蔡元培最早講了很多之外,其他都是零零碎碎,沒有一個真正了解大學是怎麼樣。」
或許,今天重彈「大學理念」的時效性是,從科學家「新校長」盧煜明再思「科學與人文」之道。「要把教育和追求研究卓越配合在一起,大學是要有想法的,我想 Dennis (盧煜明)很清楚。」金耀基在講座上如是說。
【冼麗婷昔日文章】
預警大學不要失去靈魂? 中大前校長金耀基《大學之理念》 平衡科學與人文之道
「香河」越南餐廳證45年盛衰 老闆女結業:「我曾想跟香港有個好結局」
金耀基開腔撐盧煜明為中大校長最佳人選 「希望他不要放棄科研」
盧煜明專訪(四):香港科研黃金時間 VS 年輕人去留 「我們這裏做科研好自由」
盧煜明專訪(三):談專利運作「意念很容易被人偷走」 渴求懂科學懂商業人才當 CEO
盧煜明專訪(一): 太太患認知障礙多年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 “sad”:「慢慢茁壯,又慢慢變弱」
盧煜明盛傳出任中大校長 太太七年前患認知障礙症:「我跟高錕是個對調。」
【資深人物訪問記者 冼麗婷】
在 slasher 新世代,冼麗婷是香港記者 / 作家 / 人物寫作導師 / home baker。咀嚼人要時間,寫字要時間,等天然酵母開心要時間,用百分之二百真誠,等待深刻的味道,這是她做人、造麵包的樂趣。
在 Patreon 建立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一年,因為會員支持,讓她能繼續訪問、看書。讀張愛玲、馬奎斯、米蘭昆德拉寫世情;見人寫人,聲演說人,憑文學的直覺與多年新聞人的訓練和價值觀,無論時代怎變,堅持寫真實故事。
WriteHouse 不變,天下人字裏相逢。見字,如家。
訂閱 Patreon 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
冼麗婷,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於香港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學士及碩士;著有《見字如見人》。